喻嘉言(—)名昌,南昌市新建县人。爱国儒士、名医。他出生于明室开始衰微的万历十三年(),生活于明室灭亡、清廷建立的变革时代。晚年客居常熟,号“西昌老人”,以示不忘故乡之意。据他的挚友钱谦益《绛云楼俊遇》说;“嘉育本姓朱,明之宗室也。鼎革时,讳其姓,加朱以捺为余,后又易朱以则为俞,向往来于牧斋之门。”
喻嘉言生性聪明潇洒,笃志力学,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之学,幼年便能作文。成年以后,便立志业儒,治举学业,习制义八股文,精力充沛过人,与临川陈际泰相结交,称为知己,常相偕远出,云游四方。
喻嘉言有志进入仕途,报效祖国,却总是无由得遂。直到45岁崇祯三年(),应江西乡试,只考中了一名副贡生,便上燕京,入国子监读书,希望能因此而大有作为。他曾屡次上书朱由检,陈述自己救国救民韵抱负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但从没有得到朱由检采纳和重视。后来,只有听从友人的劝告,南下回家,立志读书。
喻嘉言回到家中以后,深感自已在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加上家庭又发生了变故,意志十分消沉,在58岁左右,竟削发为僧,遁入空门。在学习佛学的同时,也肆力研究医学,刻苦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审医经典著作,以及历代中医名著。因而深感出家诵佛,普渡众生,只是一句空话,倒不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救死扶伤较为现实。不久,便蓄发下山,以行医为业以至终老一生。
喻嘉言没有兄弟,只有姐姐一人。姐姐嫁给靖安县舒某为妻,姐弟感情至为深厚。蓄发行医开始时期,他经常往来于南昌、新建、靖安等地,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靖安山村里为群众治病。据《靖安县志》记载:“嘉言居靖安最久,治疗多奇中,户外之履常满焉。”
喻嘉言非常厌恶旧礼教的约束,喜好外出游历,悬壶云游四方,足迹遍及江西、浙江、江苏、安徽一带。当他走到江苏常熟县时,无意中遇见老友大文豪钱谦益,相见大快。由于钱谦益再三挽留,遂定居于常熟县城北门外虞山下,建了一栋草庐医疗所,专为当地贫苦群众治病,喻嘉言便从此专精医术,冠绝当时。
喻嘉言待人至为热情,无论何人,每当有事求他,从不推辞。加上自己精于医术,深受当时医学界所推崇。一些公卿贵人,也慕名来邀请他去做幕客,甚至清政府亦屡下诏书征聘。不过,嘉言早已绝意仕进,不愿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更不愿为清廷效力,所以都力辞不赴。
嘉言晚年时,深深地感到“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除教授门生弟子之外,他主要精力从事著书立说。崇祯十六年(),嘉言撰成他第一部医学著作《寓意草》,这是我国第一次记载人工种痘病案的一部书。不久,他又继续撰成《尚论篇》和《尚论后篇》凡8卷,还著有《医门法律》6卷、《瘟疫明辨》等,均受到医学界的推崇。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医学史上奠定了他的崇高地位。他不仅被称为清代三大名医,还有“医圣”之称。
喻嘉言除著书外,还在常熟县进行了医学的教学工作,传授医学知识。江苏、浙江、安徽一带许多人纷纷前来受业听讲。他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人才,其中以徐忠可、程云来等为尤著。还有著名的哲学思想家陈瑚也特来受业。顺治十五年(),嘉言又大开堂讲学,主要讲解对瘟病学说的见解。这年八月,他突然患中风症,舌卷昏迷,生命垂危达余日,直延至顺治十六年()三月始稍愈。
喻嘉言善奕围棋,康熙五年(),与围棋国手李兆元对奕,不分胜负,达三昼夜,最后局终收子时,溘然长逝,终年81岁。因无子女,由靖安外甥赴常熟,扶柩而归,停放于靖安箫寺。雍正时,经医家曹必聘倡议,由众医迎柩至南昌,安放于城南百福寺中。以后,僧人复于寺旁建喻先生祠奉祀,并将其柩安葬于徐高士孺子墓侧,盖以喻征士配徐高士,相得益彰。当时铅山蒋士铨客居南昌,撰有《喻嘉言先生改葬告词》。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墓为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昌市文化局又复重修,并立新碑。但不幸“文化大革命”与孺子墓同被夷为平地。后经上级拨款,营葬其衣冠冢于新建西山万寿宫之西,供人瞻仰。
|文章辑录:戴怡
|责任编辑:谢竟转载请注明来源
洪史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