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历史社暑假研学实践活动
年8月5日南昌外国语学校历史社前往江西省博物馆参观并对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进行研究.
有人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卷起神秘的灰尘掩盖了其背后的事实.可我认为,就算这灰尘再大,再浓,也有随风而逝的时候.所幸的是,在家乡南昌,来自年的秋风,刮走了弥漫的尘埃,使海昏侯墓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昏侯墓园位于江西省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米的墎墩山上,年,村民在发现盗墓情况后及时上报,避免了墓园被进一步破坏,使海昏侯主墓得以保存完整。年3月2日,考古人员确认,墓主身份确为此前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后元元年(前88年),其父刘髆去世,年仅五岁的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年仅18岁的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史书记载:刘贺被权臣霍光以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为名而被废,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年仅33岁,史称汉废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刘贺能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在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后,霍光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遵从汉武帝生前遗嘱:善待李夫人的后代,推举昌邑王刘贺为皇上.可刘贺辜负了霍光的信任,据传言,他在在位二十七天内干了件坏事,其中包括掠夺民女,淫乱后宫,与从前的奴仆在居丧期间肆意游戏娱乐等.被废后汉宣帝亲政,汉宣帝觉得刘贺已不足忌惮,便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封地在南国江西。
不过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刘贺尽管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甚至荒唐透顶,但也决不可能在27天内做出件荒唐的事情来。刘贺的荒唐之名主要原因是霍光通过废立,继而进一步专权的政治目的。在这场废立风波中,刘贺不过是霍光玩弄权术的一个政治道具而已。
问题来了,刘贺究竟是不是史书上说的那么荒淫无道呢?是不是真如司马光所说,这一切都是霍光为了巩固废帝之举而夸大其词呢?若我们想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寻找真相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历史是人写的,史官难免会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带入叙述当中.不过,有一种比更真实可靠的探求方式,便是让文物来说话,青铜器,铜钱,金子等都为那个时代的产物.
西汉前期,贵族官僚大多把死人当活人看待,将生人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土地,武士奴仆做成塑像放入墓中,当然,也不乏一些生活用品.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些随葬品中,窥出墓主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甚至个人爱好.刘贺究竟是不是昏庸之人,了解其随葬品后即可下定论.
墓中出土的文物最出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青铜提梁卣;蒸馏器与青铜温鼎;雁鱼灯;滴漏;编钟;孔子像屏风,竹简.我们一一欣赏评价.
青铜提梁卣
西周青铜提梁卣,体形扁圆,盖隆起,高25厘米,口径长12厘米宽9厘米。该器器形、纹饰等特征均接近于中原西周早期器.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提梁卣可以算是典型的西周器物.从上面的铭文来看,应该是在祭祀过程中盛酒的祭器.,该器横截面为椭圆形,有盖,腹倾垂,圈足有直裙,盖面斜直,盖纽为一小立鸟,扁提梁,两端有牛头形兽首。器颈部及盖顶面均饰以平行细绳纹相间的小圈点纹带,圈足饰斜三角云纹,提梁饰两行圈点纹。其中凤鸟纹饰极其传神,扉棱突出,从把手的灵活设置和底部优美的弧线构造足以体现出铸造手法高超纯熟.
(此物在修复中,图片摘自凤凰网)
我在博物馆参观时得以近距离欣赏此物.在探照灯的照耀下整个物体显得庄严而美丽,大批不完整的铜锈张显出年代的久远.如果贴着玻璃仔细观察把手旋钮处的牛头形兽首,便会发现牛角部分与现实中的牛不同.两只角尖为齿状而非自然扭曲.也许是西周时期的人们在祭祀时希望牛长得更可怖威猛,才得以震慑鬼怪吧.同行的社员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猜想,于是我查阅资料,发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存放的商周青铜牛首和青铜牛首觥都是尖角,但它们属于普通装饰品和酒器;然而,在某些商周牛头尊上牛角呈鳞片状.虽然不是齿状,但我认为都达到了震慑的效果.大部分祭器上的牛角都比酒器或食器,乐器上的牛角夸张且更恐怖些.再来说说凤鸟,这件卣器上的鸟和汉代,魏晋墓葬壁画上的鸟不同.器壁雕刻的是鸟正视图,而非普通侧视图,换言之,我们只能看到鸟的脸.同牛首一样,鸟的眼珠也雕得巨大无比,尖嘴凸出器壁之外,既起到威慑作用又突出立体艺术美,类似于今日的3D制作,只不过材料为青铜罢了.实乃精品,堪称那个时代青铜器的杰作.
这种比较典型的西周早期青铜器,怎么能出现在西汉时期海昏侯墓葬中?
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陪葬情况看,发现的10余吨近万枚五铢钱,枚金饼,25枚马蹄金。其中罕见的麟趾金10枚,大马蹄金5枚,小马蹄金10枚等等都足以证明墓主是庞大财富的拥有者.西周凤鸟纹提梁卣能完好无损地出现在海昏侯的墓葬中,其最大的意义恐怕还在财富上。说明这件奢华的青铜珍宝早已被刘贺囊为已有。从西周初年到西汉的近千年里,虽然世事沧桑,朝代更迭,但这件稀世珍宝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更说明了刘贺是一位古董爱好者。
青铜温鼎与蒸馏器
青铜温鼎外形酷似今天的火锅。实际上考古专家也初步认定其为一个距今0多年的青铜火锅。它是一只三足器,上端肚大口小,便于盖盖,下端连接着炭盘,上下之间不连通。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个疑似火锅的物品应该是保温器,而非真正意义的火锅.
我在参观时饶有兴趣地给它拍了照,因为我一直好奇古人的用餐食具是怎样的.整体上看像三根柱子撑着一个大铜锅.锅身中凸上下凹,锅盖较小,盖旁还有两个环.底部的炭盘设计巧妙,向外伸出一部分便于加炭.且用竹签挑拨炭时不容易烫到手.而我认为青铜温鼎更可能做为火锅使用。
蒸馏器一度被认为是西汉的酿酒器。这个说法如果被证实,将成为我国汉代即可制作蒸馏酒的有力证明,那么蒸馏酒的历史将提前近年.我们去的时侯玻璃罩内的灯不是很亮,所以依照其体形粗略估计用来蒸馏可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可能是酒,也可能是蒸馏花露水.同行的某社员提出还可能用来炼丹.得到了其他成员的一致赞同.炼丹炉也是三个脚加一个锅盖加两个环.只可惜炼丹炉体积更大些且无炭盘.
这些厨房用具看上去不起眼,但在当时都是精美绝伦的贵族日常生活必需品.加上墓中还出土了许多黍米,瓜子甚至虫草,荸荠.说明刘贺还是一位美食家.不然怎么会带着千里迢迢从西藏和今印度地区运来的食物入葬呢?
雁鱼灯
海昏侯墓出土的雁鱼灯是一种奇特罕见的灯具.不仅在南昌,河北满城,山东朔州的汉墓都有出土.但博物馆中陈列的雁鱼灯与海昏侯国附近的鄱阳湖生态环境极为吻合.主体为大雁叼着一条鱼为模型,雁颈向背部弯曲使口中的鱼对准背上的孔.仔细观察后,我不由自主地对古人对日常动物体察的细致赞叹起来.虽然在出土过程中略有磨损,但就连鱼鳃的纹路都刻画得一清二楚.踮起脚尖,雁爪上的关节也十分清晰.我似乎觉得雁肚上有什么东西,蹲下来,居然发现有红黄交间的起色彩.可能原来这是一尊彩色灯具吧,就像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
展品旁的讲解铭牌上还介绍了它的科学实用性.其中灯罩设计为两片弧形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鱼和大雁的身体都是空心的,点燃灯油或白蜡后产生的油烟被灯罩挡住,不能乱飞,只能向上进入雁和鱼的体内。古人在雁腹中注入了一些清水,烟尘可溶入水中。此外,雁鱼灯的4个部分均可自由拆装,以便揩拭和清理烟尘。
这件集美观和环保于一身的灯具肯定不是寻常百姓家的摆设品,雁鱼灯在当时造价极其高昂,不是普通百姓能使用的,有可能是一种只在高级贵族中流通的产品。有传说刘贺正是这个神奇设计的发明者,虽然只是传说,但也可从中看出刘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新兴科技(就当时而言)的兴趣.
滴漏
滴漏与沙漏一样,是用来计时的装置.但海昏侯墓葬出土的滴漏比今日的塑料沙漏要大得多,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计时器.远古时期,人们已知以年为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周的时间,而春、夏、秋、冬四季也很分明,而时辰计算虽然以可知,却难于精算精细的时间。于是,先贤者计时心思打动,便仔细的观察器岩洞水落滴石之道理来了。久而久之,名为计时的先贤,观察出岩洞水落滴石似又分明的节奏,苦苦钻研了几十年,终于发明成功了滴漏器皿.
海昏侯墓中的滴漏及其庞大,将近两个电饭煲叠起来那么高.不禁使人产生疑问:这么大的一个东西怎样倒过来呢?其实古时滴漏的原理和现在不同.外形是一个圆筒,里面存水,上面有个竖标杆,标杆上有刻度,水往下降的时候,刻度也往下走以此显示时间.
汉代墓葬中陪葬品大多是墓主生前喜爱之物,由此可见刘贺是惜时之人.
编钟
在海昏侯墓葬最核心部位北回廊出土了三组全套编钟.还有一组铁编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是我国已出土编钟中最多最好的.编钟、编磬等成组的礼仪乐器,是“礼乐制度”的重要象征。西汉时期的四座重要王侯墓葬,均出土了形制相同的编钟、编磬.足以说明礼乐在当时贵族心目中的地位.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在汉代严格的1乐制度下,王侯规范应是五件,即宫商角徵羽五音,但从墓葬中竟出土了十件.并在低高音部都有补充.由此可见,刘贺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鉴赏家.
孔子像屏风,竹简
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子羽)来到江西,在今进贤县的栖贤山设坛讲学,将儒家文化带入豫章。考古专家在保护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过程中,发现上面还绘有澹台灭明等弟子圣贤的图像。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发现了屏风上书写着“衣镜赋”,有人认为这件器物不仅是一面屏风,同时也是一面具有“图史自镜”作用的穿衣镜。这又使人不禁遐想,刘贺是不是想通过这镜子(屏风)达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的效果呢?还是将圣人画像及语录刻在屏风上以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呢?不管怎样,刘贺应该是一个重视儒家文化,常读儒学经典的人.这又与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风尚相符合.
(此物仍在修复中,图片摘自凤凰网)
出土的许多竹简上刻有《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等多部典籍内容。有的甚至还摘录了已失传的著名篇章,详尽体现出刘贺涉猎之广.我们在游览博物馆时发现竹简由于在进行修复而未展出,若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上面有刘贺本人的执政诏令或对各类兴趣爱好的评论文章,则更能证实我的观点.
除了这几件典型的文物之外墓葬中出土的马蹄金,五铢钱,铜车马具数不胜数.棋盘,木俑等刘贺生前消遣之物也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
刘贺被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宗室风波,成为日后权臣废帝之完美典范.凡是有大臣认为皇帝有出格或不检点的举动,便上书道:昔伊尹纵太甲,霍光废昌邑.....
可是我们从上述海昏侯出土的文物中不难得出刘贺决不是那种荒淫无道的昏君的结论.恰恰相反,他很可能是一位古董音乐者,美食家;也是崇尚儒学,推崇科技,有着丰富业余爱好的人.由此可见,司马光的质疑不无道理.
更何况,班固《汉书》云:"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其中并未表明刘贺所干的全是恶贯满盈的坏事.也有可能是刘贺本人颁布的诏书等.若从年龄来看,仅仅十八岁的刘贺如何能变得如此恶劣,一个人的品性是由童年,少年时期发展而来,其道德品行岂能败坏于一朝一夕,若从出生地来看,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大谢集镇),临近山东曲阜.可以说从小受儒家文化的渲染熏陶,后来又怎会恶迹昭著呢?我不由大胆猜想,这很可能是当时刘贺的某些行政措施损害了权臣霍光的利益,后着为了巩固自己家族在朝廷中权力,编造出刘贺荒淫无道的举动,给废帝之举创造理由,并威逼史官篡改历史.凭着当时霍光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毕竟,文物的研究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刘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仍为汉史扑朔迷离的迷团之一.海昏侯研究前是个谜,研究后还是个谜.随着海昏侯墓葬出土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将后对这个谜应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但我希望,这位孤寂,轻狂的年轻皇子真如我所判断的那样:爱音乐,爱美食,爱科技,爱儒学文化……
作者:周琪川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