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凤凰机器人】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国人并不像某些刻板印象所说的「缺乏创新力」,虽然我们要过高考的独木桥导致了教育体系向来都是填鸭式教育、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创新其实是很容易得到提升的。怎么教孩子呢?这里有七个小策略。我们先从一只大象说起。一只大象被细绳拴住你们应该去动物园观赏过大象吧。大象日常生活只是在象笼里吃吃东西,玩玩自己的鼻子,然而拴着它的只是一根细细的链条。你有没有想过,大象有那么大力气,为何不挣脱链条走开呢?因为,当它是还是头小象的时候,驯象人将铁链拴在它的鼻子上,一拽就会疼。小象一旦尝试挣脱,就会疼痛难耐。一次、两次、三次……多次之后,小象认为,自己不可能挣脱。后来,驯象人将铁链换了个地方,拴在小象的腿上。小象慢慢长成大象,只要它一迈步就能把铁链拨起来,但它没有这么做。因为小时候的训练禁锢了它的思维。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思维定势。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会束缚创造性思维。
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呢?我们有没有创新的思维策略呢?能否训练我们的孩子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个模型破除思维枷锁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创造性思维策略模型,叫做SCAMPER。这其实是由英文中的七个单词或短语的首字母构成,下面我们一条一条来看,一起来做思维训练。
S:替换(Substitute)有时候创新就是取代掉原先用的材料或者是物品。比如用纸代替布料,发明了面巾纸,还有联想推出的碳素钢系列笔记本电脑,不用铝板材和合金板材,而是用碳素钢,轻便了很多,坚固性也没有损失。只是换了一个材料而已,又轻又坚固,这是不是创新很简单的一个表现?
C:综合(Combine)哪些功能可以和原有功能整合?如何整合与使用?很多时候,将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创新。例如奶茶,相传17世纪初期,广州官吏首创以加了牛奶的茶招待荷兰使节,这种独特的喝法旋即被带回荷兰;年,约克公爵夫人又将时髦的荷兰式饮茶——在茶中加鲜奶、砂糖引进英国,一时蔚为风潮,尤其受到妇女们的喜爱。其实奶茶就是通过几种产品整合而成的产物。A:改良(Adapt)曾经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一家牙膏公司,发展缓慢,销售业绩总也提升不上去。老板着急啊,就贴出告示:谁若能想到提升业绩的方法,必有重赏。众人看到后分分跃跃欲试,但都无果而告终。一天,一年轻人走到老板办公室。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提升牙膏的销量。”老板说,“说来听听”。年轻人讲:“只需要把牙膏的口加宽2毫米”。老板听后大喜,随试用此法,果见奇效,业绩随之便提升上来。后年轻人不仅得到重赏还得到了老板的重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微小的创新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M:修改(Modify)或者放大/缩小很多东西做一个超大版也是创新,微缩版也是创新。比如电视,从最开始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状,到现在的大大的屏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惬意。
缩小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怎样可以把一样东西变得更轻巧或者更少呢?笔记本电脑、折叠自行车、浓缩果汁等就是这样的产品。P:更换用途(Puttootheruses)你朋友去外面野营,忘带枕头,没关系,你朋友爱看书,书肯定是有的,在车上找几本书,往脑袋下一放,就当作枕头用。这就是更换用途的思路。
小朋友们用削下来的铅笔屑做画,也是更换用途的创新模式。E:去除(Eliminate)通过减少材质进行创新的也有很多例子,例如,水龙头:冷热水的水龙头,由最开始的两个水龙头而改为一个,通过左右水龙头的开关而控制水温的冷热程度;鼠标:从有线改为无线;甚至用触摸板来代替鼠标的操作等等。
R:逆向操作(Re-arrange)或重新安排可以打乱事物原有的顺序,甚至完全反过来做。例如,一般画家都是先画出线条轮廓再上颜色的,然而印象派的画家则先将许多颜料挤到画布上,后再把颜料刮下来,这是全新的画画方式。不给孩子的思维戴上小象的链子总而言之,绝大多数创新其实都可以归结于SCAMPER这7种形式。听起来是不是很容易?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力?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是创新者!你有没有观察到他们擅长把很不相干的事情关联起来?他们是否喜欢用玩具来代替,真实的东西来玩“过家家”?孩子们好像生来就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家长要做的是鼓励、引导他们多解决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方案与创新原则相符的时候,鼓励他们,而非因为他们想法幼稚而批评他们,或者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在填鸭式教育风行的现在,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创新思维:告诉他们要死记的知识点其实背后是有原因的。让孩子明白看事物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对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发挥创新精神,比如利用手头上的两块太阳能电池板DIY一个微型太阳能供电系统,模拟现代化太阳能电源,可以用它给一些小装置供电。要鼓励孩子不要停止问自己“为什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文章改编自《Dr.魏: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有这样7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