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办,年第85期(总第88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作者简介
谢耀德,生于60年代末,新疆木垒人,现居独山子。新疆作协首批青年签约作家。发表作品余万字,曾荣获《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多种征文奖项。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多种重要选集。著有《从龟兹到高昌》《酥油灯》《荒原之恋》《三屯庄》等6部。
东城小学记
文/谢耀德
年初因事回木垒,朋友介绍与东城小学校长王建锋见面,他说今年是母校80年华诞,学校正在策划庆祝活动,时间初定在七月份,他也是为此事而来。建锋是七零后,比我小几岁,沈家沟人,说起来我们还是亲戚。我们共同回顾了许多的老师和校友,校园生活、少年往事、故土情亲,仿佛时光重现。我俩在宾馆房间里喝着茶聊着天,不知不觉谈了两个多小时,我答应他如时间允许一定参加校庆。随后的联系中得知,因某种原因,校庆活动时间可能有变,再后面就没有细谈了。
国庆节后的某一天,建锋打来电话,说一周后要搞校庆,问我能否回一趟东城。恰逢这段时间工作忙,时间紧,路途远,难以成行。
然而,此事却成为一块心病,时时记起。对于母校,实在有太多话要说,断断续续写下一篇文字,记录我所知道的有关母校的一些历史,题名《东城小学记》,以为纪念。
从国立东吉尔学校到东城镇中心学校
东城小学,顾名思义,就是东城之小学。东城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小学,后来建了中学,有初中,也有过高中,现在又变成小学。其实也不尽然,至少说不够准确。而要准确地表述清楚这一切,还需要翻开东城两百多年的历史,只有把这些陈年历史抖落清楚了,学校的历史也就一目了然。
东城古镇,清代中叶闻名北疆,至今已有余年。东城最早叫东吉尔玛台(史料上也写作东吉尔玛泰、东济尔马泰)。吉尔玛台是蒙古语,意思是有小鱼儿的泉水窝子。据说这个叫法与成吉思汗有关,这样以来,又把东城的历史往前延伸年。可以想象,当年蒙古骑兵风尘仆仆来到东城地界,见到溪流淙淙鱼儿畅游的河谷,一定大为欢喜,随口就喊:“吉尔玛台!吉尔玛台!”他们来到东城西边的西吉尔,又看见同样的情景,于是就有了东吉尔玛台和西吉尔玛台两个地名,也就是后来的东吉尔和西吉尔。至今,西吉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
其实,东城地界上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有0多年,位于东城镇南三里闻名遐迩的四道沟古人类村落文化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址,被誉为“新疆的半坡文化”。然而,太久的历史都是文化遗迹,与东城小学无关。与学校关系最大的,还是东吉尔玛台。
据《清史稿》记载,清乾隆二十四年(),朝廷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沿丝绸古道新北道修城筑垒,驻兵屯垦,在东吉尔玛台设管粮巡检司一名,归奇台通判管辖,主要负责管理木垒河、白杨河、西吉尔、英格堡等五渠粮草收缴事宜。乾隆三十八年建成东吉尔玛台城堡,驻军余人。可见,清朝中叶这里就是一片繁华之地。官方称东吉尔玛台城,民间多叫东城,因为它是奇台以东最早最大最繁华的城堡。民国时期,官方称东吉尔,后来还是叫东城了。
东城最早的教育始于清末。据《木垒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即年,王佐、张耀仁、张瑞基等人分别在旧户(今新户乡)、西吉尔、东城开办私塾。据说张瑞基先生办学时,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是一至两石粮食,对于屯庄大户和陈家等富户自然不算什么,平常百姓人家肯定负担不起。第二年,清朝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
年,杨增新被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省长、督军。关于杨督军,老辈人赞赏有加,原因是老督军关心百姓的生存,维护了新疆的稳定。查阅新疆历史,尤其是晚清民国,杨增新执掌新疆的17年时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乱。而内地军阀混战,烽火硝烟、战火连天。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当然与杨督军的执政思想和手段分不开。因为整个新疆局势相对稳定,东城古镇社会安定,私塾一直在办,直到年杨督军被暗杀,这段时间的私塾先生是否有变化,不得而知。不过,当地富户人家的孩子却是享受到了教育。
金树仁执政后,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策,且推进太快,引发社会矛盾。金是河州人,任人唯亲,重用了一批甘陕人,尤其是他的亲属同乡,民间流传,“会说河州话,就把马刀挎”。人称“尕司令”的西部枭雄马仲英两次进犯新疆,疆内“避难”的白俄军蠢蠢欲动,几个失意的少壮派联络手握重兵的盛世才意图夺权,各方势力伺机而动,内忧外患,金氏最终倒台。但是,金树仁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曾大力创办教育、筑路开矿,这些是应该肯定的。尤其是乡村教育,他要求50户以上的乡村都要办学,这对新疆教育的推进有一定积极意义。盛世才掌权之后,打败马仲英,收服南北疆,开始实施他的新政,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发展教育也是盛氏新政的内容之一。年,盛世才提出的“八大宣言”,第六条就是“扩大教育”。年提出的“九项任务”,第二项就是“发展经济和提高文化”。在延安派来的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盛世才制定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也吸引了内地的文化界人士来到新疆,比较有影响的是赵丹、沈雁冰、杜重远等人,他们对新疆的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一段时间,对新疆教育做出贡献的,还有一支队伍,那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官兵们,尤其是在塔城、伊犁、喀什等地为政的义勇军官兵和他们的家属。他们是亲历过日寇侵略、饱尝过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痛苦的战士,他们深知救国救民应该做些什么,他们力所能及地为国出力,在边远地区大力兴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在三年时间办起各类中小学校多所。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著名抗日义勇军将领刘宾将军的夫人关岳铭创办的喀什区立女子学校,并且她亲自担任第一任校长,招收维吾尔族和汉族,实行双语教育。时任塔城地区行政长官的义勇军官兵赵剑锋,发动地方王公贵族捐资创办了乌兹别克学校、塔塔尔学校、哈萨克族学校等等。
东城最早的官办学校是民国25年,即年民国新疆政府设立的国立东吉尔学校。
此时正是盛世才执政时期,也是他实行“六大政策”之初。这时候的盛世才,大业初定,雄心勃勃,梦想着要建立一个新新疆,实现他的独裁梦。不管盛世才怎么想,也不管后来人怎么评价,对于当时的新疆来说,创办教育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情。
这时候,木垒也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好县长,他叫董率真,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我查阅过《木垒县志》等文史资料,整个民国期间,从年木垒正式建县至年新疆和平解放,19年时间先后有17任县长(包括代理县长),董率真是第四任,执政1年8个月,口碑最好。他为人正直,整顿吏治,扶持生产,办学禁烟,深受百姓爱戴。时至今日,他惩治东城大烟鬼陈地主的事还在民间流传,老辈人提起了依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他让偷偷在家抽大烟的前任县长修学校的事更是一段佳话。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东城古镇开办起第一座正式的学校,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凭着他的为人和慧眼,发现并任用东城地界上有文化有人望的赵文科先生当第一任校长是正常的,也是非常正确的,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对于董县长这个伯乐发现赵文科这匹千里马,我深信不疑。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巧合,他们的相遇就是一种机缘,也是东城小学的福分。
然而,董县长的好运却不长。他虽然努力贯彻盛世才的“六大政策”,大力办学禁烟,整顿吏治,自己却遭了陷害,被盛世才撤职查办。民间传说这位董县长可不简单,曾经去过苏联,思想激进。也有人说他参加过“迪化暴动”,具体细节无人知晓。不过,他的确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早在那个时代,他已发现当地老百姓过度砍伐山上的树木做烧柴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他积极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应该是具有先见的。据说董县长后来死在迪化监狱。关于他的信息,我在史料中没有再看到过。
盛世才终归只是盛世才,不是盛世之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积压的民生问题、民族和社会矛盾日益严重,最终发生重大事变,因“柯克托海暴动”“巩留事件”引发草原巨匪乌斯满和三区革命,让盛氏焦头烂耳,三区民族军紧逼迪化城,他不得不向中央求救,中央军进驻新疆结束了他的独裁统治。
新疆和平解放,东城划归西宁区,年,学校更名为木垒河西宁区第一小学。年大跃进时期,建立上游公社,学校更名为红星小学。年改称东城公社,学校更名为东城小学。虽然我们也是深受文革影响的那一代,但凭心而论,我却喜欢文革时期的这个学校名称,因为我上小学时就叫东城小学,中学叫东城中学,始终有一种亲切感。年恢复乡级人民政权,学校更名为东城乡中心小学。1年,随着撤乡建镇,学校更名为东城镇中心小学,先后合并了东城口小学、孙家沟小学、沈家沟小学等村级小学。5年3月正式冠名为东城镇中心学校,成为木垒县乡镇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招生辐射方圆40公里。
现在,学校下辖一个村级小学、三个幼儿园,学生名,由汉、回、维、哈等多民族组成,教职工52人。我查看了相关资料,解放之初的国立东吉尔学校共有学生名,与60多年后东城镇中心学校学生数量历史性的接近,这难道是一种巧合,还是另有说法。
从赵文科到赵学义,祖孙二人四任校长
说起东城小学校长,自年建校至今,共有21任。赵文科赵学义祖孙二人当了四任,在东城百年历史上是要大写一笔的。
赵文科先生,人称赵校长,在东城鼎鼎大名,老辈人提说起来,一个劲儿地赞赏,可见当年他是多么受人尊敬。他是甘肃河西人,满族,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年),民国22年随马仲英的队伍进疆。
关于他来东城之前的历史,始终是个迷,尤其他与马仲英队伍的关系。我曾经采访过东城地界上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听说过一些事情,但也不确切。去年冬天去东城时,我的小学同学万寿的80多岁的老母亲清楚地记得,赵文科先生是民国22年到东城的,因为她是这一年生的,她的母亲始终跟她说这件事,应该没错。
民国22年,即年,马仲英第二次进犯疆,他兵分两路,一路从吐鲁番过干沟进攻迪化城,一路从巴里坤翻越东天山,攻下木垒河古城子(奇台)孚远(吉木萨尔)三城,一路西进夹击迪化。5月22日,马仲英率部在一碗泉集结兵力,第二天傍晚木垒河县城就被攻破。为避免杀戮,当地商会主动劝说西城抵抗士兵放下武器,各乡相继缴械。也就是说,赵文科先生就是年5月底到东城的。
那年6月12日,马仲英在滋泥泉子与盛世才决战,是夜天降大雪,马军士兵身着单衣,冻伤无数,败退吐鲁番。马军败退之时,驻扎在木垒河古城子孚远城的士兵全部撤退。赵文科先生留了下来,开始在东城行医治病,人称赵郎中。在东城行医的,还有一位人称杜老五的,实际上是买药材,他为人也很善良,刚解放那年就去世了。他老先生的儿子后来成为东城中学很有名气的物理老师,我的哥哥姐姐都受教于他,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却早知道他的大名,他的妻子倒是教过我的课。不过,有一件事让他很沮丧。他的妻子连生几个丫头,他是家中独子,在传统乡村,香火观念非常重,杜老师长吁短叹,总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那时候刚开始计划生育,好像他们夫妇的工作还受到了影响,后来的情况就不记得了。
赵文科先生为什么跟随马仲英的队伍而来,这件事让我非常好奇,颇具神秘色彩,至今也不知其详。我电话采访过他的两个孙子,赵学义和赵学军,他们现在也是爷爷辈的人了,对于他们的爷爷,许多事情也说不清,对于随军之事也不知确切,时间太久远了。或者,赵老校长真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能告诉他人。有一点是确切的。他不是军人。也就是说,他不是马仲英的兵,也没有做过坏事。东城老辈人都这么说。
据说,赵文科先生在甘肃河西也算是富裕户,从小受过教育,学过医。后来染上赌博,输光了家产,可能避债离家,也或是痛改前非,行医为生。恰好遇上马军,被裹挟为后勤或者医务,都有可能。不过,无论如何,他在东城有口皆碑,是个好人,从未听说过他参与赌博之事。他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这是他的福分,也是东城的福分。
赵文科先生在东城行医行善,积下人望,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先生,是个读书人。他有文化,有思想,有想法,时运来时,他的机会就来了。行医两三年之后,即年,政府要在东吉尔设立国立学校,需要老师,需要校长,恰好遇上有一双慧眼的董率真县长,赵文科先生就成了不二的人选。其实那时候学生不多,老师和校长合起来也就三两个人。赵文科先生当了五六年校长,后来是杨文辉和易鹤先后接任。关于杨文辉,只知道他之前是比国立东吉尔学校晚两年成立的国立西吉尔学校的校长。易鹤先生是一位内地人,可能是黄河发大水迁移新疆的那批难民,他们中许多有文化的人到了新疆都教书谋生。
三年后,也就是年初,赵文科先生再次担任校长,又干了一年多时间。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过木垒河县第七党部书记,党务活动主要是每周举行一次总理纪念周,每月一日举行一次月会。年之后,他不再担任校长。随着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国民政府摇摇欲坠,木垒河县的国民党党部活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赵文科先生捡起老行当,开诊所行医。当地人还是习惯性地称呼他赵校长,人们似乎觉得,只有校长这个称谓才配得上他,才是对他的尊敬。
解放后成立东城卫生所,赵文科先生成为卫生所的大夫。年,我祖母突发阑尾炎,请赵文科先生看过,说需要动手术。那时候卫生所条件实在简陋,医院也不具备动手术条件,更何况东城小镇。后来,父亲驮着祖母去了木垒河,治了一段时间,祖母就去世了,母亲说祖母是疼死的。今年春天,我的阑尾炎复发,原本想保守治疗,不想三天后阑尾穿孔,不得不手术。阑尾炎的病痛我有亲身体会,祖母所受之罪可想而知。痛哉!
文革期间,赵文科先生曾经的国民党员经历成为历史污点,他被下放到生产队,在大队当干事的儿子也受到牵连,回到生产队劳动。
赵文科先生是年7月20日离世的。他最小的孙子赵学军先生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治疗白癜风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