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江南,早已经有定论。网络发达了,却被别有用心之徒一再拿出来重新定义。叫的较大声的就是所谓吴方言区,俨然真理的化身,一个个真的认为自己正确得不得了,还被一些网络大V带偏。
何以江南?江南最早是“两湖”最早的江南,就是地理江南,但并不是整个长江以南,而是长江中游以南,也就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和江西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是南方最早的文明中心,先秦乃至更早,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城邦和国家,相对应的,北方人口中所谓的江南地区,就是指这里。
到了魏晋乃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同时还有衣冠南渡,整个华夏文明的重心由北向南,开始了一次大转换。长江流域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重心。这次的主要转移地是之前一直被叫作“江东”的地区,熟悉三国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哪里。
第二阶段,江东迈向巅峰,成为狭义“江南”,核心在南京现在,江东,以南京为核心的江东地区,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因为江东也在长江以南,所以人们口中的“江南”逐渐指这里增多,之前的江东成为了江南。而且由于达到了一个文明的巅峰(经济、文化达到一个极盛),它超越了第一阶段“江南”的两湖一带,给了“江南”以“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的内涵定义。
作为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同时也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都市,“江南文化”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出现,它代表了一种“博雅、正统”的文化形象,南京也由此成为了江南文化的发源地。
所以,“六朝古都”是一个大时代在一座城市身上奠定的文化基调的一种称谓,并非字面的“六个朝代的都城”,它实际上是一个专有名词。
这也就可以理解,之后历朝历代的江南都围着南京打转的原因。隋唐的江南东道,以毁灭六朝金陵城的方式从反方向证明了南京的地位。
北宋时期,南京被称为“江南第一州”,是江南东路(省)的首府。
而南宋时期,南京直接上升为行都,名义地位仅次于开封、商丘,高于杭州(行在)。
元代,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合并,组成江浙行省,南京虽不是首府,却也是第二大城市。
明代,江南巡抚驻地就是应天(南京),以应天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直隶区,称“南直隶”。
江南巡抚辖地甚至包括了南直隶地区以外,属于浙江省的杭州府、湖州府和嘉兴府。这个江南巡抚辖地,可以说就是对狭义“江南”最好的诠释。美中不足的是,仅仅少了扬州。
到了清代,整个南直隶摇身一变,成了江南省。而这个“江南”,则将杭州、嘉兴、湖州排除在外,将江北之地纳入,可谓是第一次从行政上,将“江南”的概念突破出纯粹的地理范畴。
这个江南省,就是如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合体。在这个基础上,江宁(南京)+苏州=江苏,安庆+徽州=安徽的公式成立了。
而后,民国之所以取南京立都,在其诸多缘由中有一条“统率江南”,这已经是在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背景之下了。可见南京作为江南核心的历史惯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流传较广的“江南八府”,即江宁(今南京)、镇江、常州(含今无锡)、苏州、松江(今上海)、嘉兴、杭州、湖州,这个“江南八府”成为某些人炮制“个人江南”的论据。当然,还有更嚣张的“江南六府”(去掉江宁、镇江)。
然而,无论是八府,还是六府,都只是民间说法,而且是基于一定话题下的限定说法,比如赋税,比如状元等。
它的语境是“江南这八府/六府如何如何”,并非是指“江南就是这八府/六府”,并非是说“江南只有这八府/六府”。你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代表,但如果理解成排斥概念,就是狼子野心,其心可诛了。
地处江北,为何属于“江南”?扬州的文化江南典型江南本质上就是一个地缘词汇。但为何扬州可以突破这个界限,成为江北的“文化江南”而独树一帜?
如前所述,在江东成为狭义江南后,“江南”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单对地理方位的区分,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和情感色彩,例如经济意义上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文化意义上的博雅、正统等。这也成为其他地区化用“江南”的基本原因,比如“塞上江南”,“蜀中江南”等等。
所以,与江南仅一江之隔的长江北岸,因为其和长江南岸同样富庶的地理条件和相似的文化因素,也成为江南泛化的目的地。
隋唐时,由于六朝金陵城被荡平,以及唐廷对江东的整体打压,江淮地区实际上取代了江南(江东),成为事实上的“最富之地”。“扬一益二”的“扬”其实指的是以扬州为核心的周边江淮地区。
只是由于历史惯性原因,江南已经具备了上述诸多内涵,“江淮”被泛化成了“江南”,这也是后来江淮和江南在人们的概念中始终纠缠在一起的原因,更多时候成为同一语。清代后期,江淮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才逐渐“污名化”,被强行剥离出江南。凭良心说,江南的美名,有江淮地区的贡献。
加之,古人,尤其是古代北方人对地理了解得不精确,也是扬州成为“文化江南”的重要因素。唐代扬州是最大都市,且仅与六朝时期传说的江南一江之隔,在地理风貌、人文风尚和传统上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说雷同,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大唐各帝,都将扬州看作了是“江南文化”的典型。
因之,千年以后的清王朝设置一个包括扬州在内的广大江淮地区的江南省,实际上是对自唐代以来,人们长期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事实的一个行政上的确认。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江南”压根就和特定方言无关,例如,不是因为说吴方言,所以是江南;而是因为是江南,恰好当时江南大部分地区说的又是吴方言罢了,所以人们对吴方言的印象是被对江南的印象所影响的。
相反,某些方言逐渐褪去的趋势才是“江南”逐渐强盛的原因。如果当时衣冠南渡的地区是福建,是广东,那么闽语、粤语就和江南深度绑定了,但仍然不代表必须说粤语,才是江南。
吴方言对江南的重构,不可取!
江南分为广义和狭义,官方语境取广义,而狭义说法却在民间流传最广广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也就是对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江南”概念的扩大化,将江南从长江中游的两湖扩大到整个长江以南。
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最终范围是以长江流域的最南端为界,即岭南地区以北。即天气预报说的“江南、华南地区”,就是最显著的区分了江南的范围,大体而言,除了华南(岭南),整个长江以南都是江南的范畴。
我们所说的“江南三大名楼”这种官方说法,就是广义的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以及湖南的岳阳楼。
狭义江南而狭义的江南,即以原江东地区为核心,再外延到其周边的个别地区。大体而言,核心区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上海市,外延到江西部分地区和浙江南部。
这也是民间的广泛看法,很多人的潜意识,即原江东地区及其附近一带,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