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南昌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随笔南昌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江西》画报第四期内容选登

方言是语音的“活化石”,其背后蕴含着文化多样性的精髓。从方言溯流而上,能追寻到古老语言的源头和踪迹,也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地域历史、人文、地理诸方面的状况和特征。南昌方言是赣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南昌方言文化,就是保护传统文化,更是捍卫社会文明。

南昌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南昌,江西省的省会,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文化礼仪之邦。隋唐时期开辟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南方黄金水道,使得鄱阳湖、赣江沿岸地区成为对外商贸中心。“舟车不息,商贾云集”就是当时南昌古城繁荣鼎盛的真实写照。早在初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对南昌优越的区位优势发出“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赞叹。

南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安义县潦河左岸的古遗址考证,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在这里生产劳动,生息繁衍。在市东郊的齐城岗至南郊青云谱一带,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很多文物,说明6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个原始居民点。至3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一带,传说这里是一片樟树林,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汉朝初年,南昌开始大规模建城,大量南迁的北民,给古赣方言带来北方话的影响,但是,移民的北方话并没有取代它。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基础上,当时这一带就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方言语音,算得上是现代南昌方言最深层的基础。

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在历史变迁与人口交融中,南昌方言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南昌话。南昌话的主要流行地区有:南昌、新建、安义、永修、修水、武宁、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奉新、靖安以及湖南的平江。

南昌话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语音上。一是发音时声带要振动的10个古全浊声母,在南昌话里均不浊,而变成了送气的清音,如“铜”、“洞”(dong)、“独”(du)、“重”(zhong)等;二是南昌话词语中轻声字特别多,特别是三音节、四音节的词,后面的几个音节都读轻声,如“细伢子(xinazi)(小孩)”、“壁蛇子(biasazi)(壁虎)”、“膏化里(gaofali)(叫花子)”等等。

南昌方言分城里话和乡下话。乡下话又分很多种。由于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城里话也有新老派之分。

保护南昌方言面临的问题

南昌方言,是南昌人交流必用的“母语”,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街头巷尾说南昌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处于逐渐衰退状况。有些中小学校,孩子们的普通话说得十分标准,南昌话却几乎一句都不会说。

有媒体曾就此展开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市民不会说南昌话。记者在南昌街头还随机采访了40位本地市民,结果显示,8人能说一口地道的南昌话,占比为20%;16人能说“带的过去”的南昌话,占比为40%;12人完全不懂南昌话,占比为30%;4人只能听懂但不会说南昌话,占比为10%。采访中记者发现,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绝大多数能说一口地道的南昌话,80后、90后一半会说南昌话,而16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没有人会说地道的南昌话。记者随机调查还发现,40%的人不会说南昌话是因为家长不教或刻意阻止,40%的人认为南昌话不好听,10%的人缺乏语言环境,还有10%的人认为南昌话比较难学。

对于方言保护,有市民表示,南昌人就应会说南昌话。一些人总认为南昌话不好听,自己不说也不让孩子说,等他们离开家就知道,听到家乡话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出租车司机潘先生告诉记者,他对许多家长不让孩子说南昌话的现象很不赞同,保护南昌话应该从家庭做起。他认为南昌话是很有魅力的,他说:“我经常遇到一些外地人,一上车就要我说两句南昌话,想感受一下南昌的风土人情。”

语言专家表示,方言文化是地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活化石。民众对方言文化要有正确认识,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包含方言的传承。南昌人说南昌话应该有自豪感,要认识到方言维系着家乡亲情,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打个比方,普通话是纯净水,是交际工具,家乡话是茶水,除了交际,还有浓浓的乡情。每个南昌人都应该既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说纯正的家乡话,传承好这门古老的语言。

南昌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各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语言在许多文化现象中往往起着主导的核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所以,对南昌方言一定要传承和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南昌民俗专家和方言研究工作者,已开始记录和整理南昌方言民间艺术资料,对继承和保护南昌方言文化做了大量工作,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南昌方言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年,江西省话剧团创作并演出南昌方言剧《桃花村的故事》;江西卫视二套节目在年播出大型赣南昌方言情景喜剧《松柏巷里万家人》;年,南昌市楹联学会举行用南昌方言写对联的征联大赛,同年,小筱贵林南昌方言说唱艺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江西电视台自年以来开播《谈托》南昌方言类节目;年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中的最后一课编入南昌方言歌曲《藜蒿炒腊肉》;年南昌市委宣传部与市文联组织召开“保护南昌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会议。

笔者认为,保护和传承南昌方言,需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学校、家长等各个方面强化方言意识,将方言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来爱护、继承和发展。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还须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邀请各路专家,审定南昌方言的规范音系,编写好南昌方言的同音字表;审定方言词及其规范的汉字写法;出版实用的南昌话方言词典;绘制南昌方言地图;培养南昌方言的研究人才。

其次,可以通过编纂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形式,将南昌话(包括俗语、俚语、谚语等)、方言知识、文化背景(比如南昌地名、街名的来历)编入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南昌本地学龄儿童的方言意识,吸引调动他们对于本地方言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家庭、在课间使用方言,从而保证方言的传承。再则,可以在小范围内开设方言培训,对象主要为需要在工作中使用方言的外来人员以及对方言感兴趣的人群。这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方言的传播和推广。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也可以开辟专门的方言节目和版面,或者开展南昌方言培训。

另外,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不应该对方言加以限制,使用空间要得到有效保护。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由使用南昌话外,要保护和提倡具有各种特色的地方方言文艺。在传媒上,可以开放一定的南昌话节目空间,如南昌话广播、南昌话电视节目和南昌话电视剧制作和播出。

南昌方言“小讲堂”

活命活得精,裤头子改背心

精,精明之意;南昌人称贴身短内裤为“裤头子”,短内裤穿破之后,居然有人能将其改成背心,上下调换位置,继续使用。这句话有双重意思。褒义,是夸奖他人处世处事精明。贬义,是说他人交朋待友小气吝啬。这句话还可以说成:“活命活得辣,裤头子改背褡(背心)。”

瓦西里

南昌话和俄语没什么关系,只是语音上的牵强,南昌话里“说”是wa,“吃”是qia,“什么”是xili,于是就有了“瓦西里”“恰西里”,更绝的是那些骄傲得不得了的人在南昌话里被称作“醒得罗维奇”。

驮了搭子

说某人“驮了搭子”,就是落入了别人善意或恶意设下的陷阱、中了别人公开或暗里实施的诡计,可大可小,视语境而意会。

汤头

“汤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中药多为汤剂,所以中药的配方泛称汤头。在南昌话中将“汤头”的烦杂手续引申到对人的形容上,主要是指某人做事行为罗嗦。

玩脑浆

“脑浆”指一个人的脑子,而脑细胞越多当然也就越聪明。顾名思义,“玩脑浆”就是指动脑筋、耍花招、用手段,其意思有褒有贬,通常是暗示对方“此路不通时,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所以往往又和“得转”、“不得转”连用,当然也有聪明过头的人,耍的小花招被对方一眼识破。

发轮子

所谓发轮子,南昌话就是看你懂不懂眼,识不识相。

老坐

在南昌话中,“老坐”可算是个尊称,叫你一声“老坐”就是称你一句“师傅”的意思。

作兴

“作兴”含有赞赏、崇拜之意。某人办事特别利索,事事都能摆平,用南昌话则可说“作兴”。如:我好“作兴”他,头都不能谈下的业务,他做下来了。与“作兴”相反使用的是“扒了窝”。某人办事效率不高,形容这个人可用“扒了窝”。如:这事给都不晓得怎么弄,真是扒了窝哟。

兜老尿

指小婴儿兜着尿不湿,存着隔夜的尿故意不换(熏你),引申为在与人作对啦。

作者:梅联华

文博研究馆员(正高);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changshizx.com/ncsjt/6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