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南昌青山湖区京东镇塘南余家村,老魏家火红的灯笼映衬着鲜黄的砖瓦,显得格外耀眼喜庆。魏家老太太们早早地在院子里支起了石磨,她们要为全家的团圆饭制作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年团子。
年团子
过春节在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一年一度的春节已经成为中国人割舍不掉的情怀。你的春节记忆是什么?贴窗花?唱大戏?还是逛逛秦淮花灯?中国时间春节特别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春节的记忆”。
在江西南昌青山湖区京东镇塘南余家村,老魏家火红的灯笼映衬着鲜黄的砖瓦,显得格外耀眼喜庆。魏家老太太们早早地在院子里支起了石磨,她们要为全家的团圆饭制作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年团子。
做年团
老太太余保金
做团子,用米做团子。(记者:这个团子叫什么?)过年的年团子。
余老太太今年80岁了,一边推磨,一边和妯娌聊着过年的喜事儿。她们告诉记者,魏家是个大家族,五代同堂有40多口人。这里的老房子,她们住了一辈子,最多的时候有20多口人住在一起。
年团子是魏家年夜饭上的必备菜,韩老太太告诉记者,他们家老老少少都非常喜欢吃这种年团子,每年要用20多斤大米制作年团,用手工石磨将这些年团磨成粉,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
磨米浆
老太太韩东月
先用米磨成粉,然后用滤布滤干,滤干以后用大窝炕,有炕的,有蒸的。原先就是吃一点这个米团子,困难的时候就剁两、三斤肉,烧点胡萝卜、白萝卜,以前过年就是这样吃。(现在有更好的东西吃,为什么还要吃这个?)这个不能忘记,这是老传统,从旧社会到现在都要纪念这个。吃习惯了,这是我们的纪念,这个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石磨分为两扇,下面一扇是固定的,上面一扇有磨眼,旁边有木头做的磨耳。韩老太太用勺子把水和米放进磨眼里,余老太太就用力推拉磨把,石磨“吱呀吱呀”地响着,慢悠悠地转动,米通过磨眼流到磨膛,上下两扇石磨的磨齿将米磨成浆水,浆水通过磨槽流到套在桶里的布袋。
团圆
余保金儿子魏正根
我们(以前)过年过节就只有四、五个菜,就有两、三个菜是它(石磨)做的,比如说这种团子,还有豆腐,还有米粉丸。
大米磨成浆滤干水后,就可以塑型了。余老太太用两只手轻轻的一压,一个圆圆扁扁的年团就成型了。简单平凡的手法和造型也象征着老太太最单纯直白的心愿。
老太太余保金
(这种粘团都是圆形的是吗?)恩,圆形的。(为什么要把它捏成圆形的呢?)过年啊,过年吃的东西就要吃这种团圆的,我们就时兴吃这种,团团圆圆,全家幸福。
像魏家人这样将老物件、老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已不多见。从过去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到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舞台,老物件虽旧,却见证了一辈人的生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迹。这是一种记忆,一段历史,也是一份思念。
来源:新华网络电视
编辑:张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