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军用摩托车等在此诞生
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洪都机械厂;年,新中国第一辆军用摩托车驶出了洪都机械厂;年,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在洪都机械厂试制成功;年,新中国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由江西拖拉机厂制造;年,新中国第一批海防导弹由洪都机械厂研制成功……每一个神奇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南昌制造五个“第一”的辉煌历史。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由南昌制造
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建设我国航空工业的决策,并在南昌旧址上建立新的飞机制造厂,最后名叫国营厂,对外称“洪都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洪都集团。经过5种飞机的修理和修理用零部件的制造,全厂已经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大体上具备了整机制造的基础,年4月1日获批提前生产初教五飞机。
在苏联全套雅克-18飞机的图纸全部到厂后,厂经过严密比对后,第一架飞机60%的图纸采用的是苏联图纸。后经过近2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厂里对全机份图纸进行了逐项仔细比对,并重新描绘了份图纸。据当年参与飞机研制的老师傅们回忆,由于那时没有专门的机床,工人们完全是用锉刀将机翼模型制作出来,用手工打磨出的各种飞机零件模型堆了整整一大库房。
年5月初,厂完成了第01架飞机(试验用)的全部部件,6月21日相继完成了第02架飞机的部件。经过总装、调试,第02架飞机在6月30日送交试飞。从零件投入试制算起,共历时57天。年7月3日17时15分,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驾驶第02架飞机首次升空试飞,这是新中国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同时也翻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8月1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给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
令南昌骄傲的是,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安2(运5)也诞生于南昌,安2飞机是仿制苏联东安诺夫设计局的一种多用途民用飞机,基本型是运输机,可作救护机、旅客机和跳伞用,由洪都机械厂年12月23日试制成功。年3月,安2转入批量生产,并创造了一个月总装71架、一天试合格29架的纪录。
:钳工、车工、焊工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边三轮摩托车
新中国成立初期,军民两用摩托车是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年3月,中央有关单位将生产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的任务下达给洪都机械厂。作为这辆摩托车研制集体的领头人之一,洪都集团的退休干部李学谦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了整个制造过程。
据李老回忆,当时为了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洪都机械厂在年5月初找到了一辆苏联M-72型三轮摩托车,因为这种摩托车马力大且越野性能好。为了尽快依照M-72型三轮摩托车原型仿造出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当时洪都机械厂专门成立了一个摩托车研制车间,代号为“50”,技术人员都是从厂里不同岗位上临时抽调来的钳工、车工、焊工,生产设备就只有几台普通的机床。
由于当时绝大多数人对摩托车的了解都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只能边学边干。工人们把样车的零部件一个个拆卸下来,对数百个零部件进行实物测绘,并根据实物测绘图纸制定了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人们日夜奋战用手工锤打出几百个关键零部件。年11月30日,新中国第一辆三轮摩托车在洪都机械厂组装完毕,当年12月中旬经过各项性能实验后,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并定名为“长江”,这也是新中国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长江”三轮军用摩托车的诞生,也为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八一”万能拖拉机诞生引起轰动
年初,中央决定在北方与南方各设立一个拖拉机制造企业,得知这个消息后,当时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马上向中央争取到这个机会,创办了江西拖拉机厂,并提出了“五一”劳动节造出拖拉机参加北京献礼这个计划。年3月25日,由省长邵式平亲自主持会议,拟订了制造拖拉机的计划,将一辆英国生产的轮式拖拉机作为参考进行制造。
据当年参加过拖拉机制造的老职工胡春根老人回忆,由于当时没有图纸,又没有足够的工具,工人们只得将英国拖拉机全部拆散,各个车间就拿零部件的实物照着去做。在没有机床的情况下,工人们用手将高难度的零部件敲打出来。
在制造过程中,当得知南京一个军工厂有一套和拖拉机关键零部件有关的图纸后,邵式平省长亲自打电话给当时的军工厂厂长,拿到了宝贵的张图纸,加快了拖拉机的制作进度。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斗,年4月25日,新中国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制造出来了!通过调试车辆,大家发现自己制造出的拖拉机一些性能比英国的拖拉机还要先进,引起轰动。而邵式平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将这辆拖拉机命名为“八一”万能拖拉机。
在参加完“五一”劳动节献礼后,新中国第一辆轮式拖拉机被留在了北京。其后,江西拖拉机厂开始正式生产“八一”牌万能拖拉机,并在此基础上改进造出了“丰收”系列拖拉机。
: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
在新中国导弹发展史中,洪都集团接下了研制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上游一号”的重任,对有效遏制敌对势力封锁我国海域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近海海域受到美国舰队的封锁,而对抗这种封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我国的海防舰对舰导弹。年,造导弹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我国和前苏联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潜射型、地对地型、“冥河”型舰对舰飞航式海防导弹三种导弹的合作。由于飞航式导弹与飞机制造在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央决定“冥河”型导弹的仿制任务由航空工业部门承担,并且定名为“上游一号”。年3月24日,这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洪都机械厂手中。
通过当年全程参与导弹研制工作的南昌洪都集团退休工程师彭历生老人的回忆,我们可以窥探出当年任务的绝密性和艰巨性。彭老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洪都机械厂承担了仿制任务后,年3月正式成立了承担仿制“上游一号”任务的专门单位,被称为“四零”办公室。
受当时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上游一号”的仿制工作直到年才真正开始研制设计,由于涉及导弹研制,“四零”办公室的保密工作极其严格,参加“上游一号”研制工作的人员是从各个技术岗位上抽调来的。一开始没有人懂导弹,因为导弹内部有自动驾驶仪,涉及无线电方面的设计,因此厂里成立了一个雷达班,把所有的中专生集中起来进行互教互学,并培养出了第一批导弹技术人才。
由于导弹在海上飞行过程中,要做出各种定位动作,前后摇摆幅度很大,受力也就大,当时洪都机械厂只有两台计算机,研制人员就靠着两台计算机,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算出了一千多页的计算报告。年,“上游一号”开始进入生产零部件阶段,在进行了成百上千次实验后,直到年前夕才做出了基本符合要求的导弹零件。
年8月至11月,经过在海面舰艇上试射两次后,6发模拟弹发射试验告捷。年4月至7月,又成功进行了岸对舰及舰对舰的“上游一号”遥测弹试验,取得了六发五中的好成绩,为国产弹正式定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11月,“四零”办公室仿制的我国第一批“上游一号”海防导弹顺利通过鉴定试验,年12月9日,海防导弹定型委员会批准“上游一号”舰对舰导弹仿制定型。从此,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开始为我国国防事业建功立业。
是的,你看到了这里有些变化,想来看我的朋友,来抖音找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