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
由南昌晚报联合南昌市诗歌学会
共同发起的“诗歌下基层”采风活动
组织10位省市知名诗人
走进青山湖区南钢街道
诗人们漫步在南昌最美“三风”社区——
家园社区的“三风堂”
“三风”文化主题广场,
见识机械加工企业特有的文明元素,
在“中国民营企业强”方大特钢,
感受生态工厂和钢铁工业的魅力。
诗人们首先来到方大特钢企业文化展示馆,通过视频、图片、解说员的细心讲解,了解到这座钢城如何从“傻黑粗”一步步变为“绿富美”,探寻到一个钢厂和城市和谐共生的秘诀。
在南钢街道家园社区独具特色的“三风堂”“传家宝”展馆展示着居民家中的老物件,留存着时代记忆,更将承载的“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规”延续,诗人们在润物无声中触摸到直抵人心的力量,不禁为南钢街道的文化魅力所折服。
方大钢城
◆洪老墨
方大钢城,在我的记忆里
是傻得生硬的
黑得沉闷的
丑得怪异的
但今天,在我的诗篇里
是绿色生命的
富裕精神的
美丽人性的
曾经有着肮脏的铁锈皮肤
再也没有出现在
鲜花掩映的夏日厂区
在钢厂的熔炉里
我也看到了,溅开的火花
被生命的气息逐渐扩散
以及腐锈和腐朽
被硫酸的血液
自然销蚀
写给钢铁工人
◆洪老墨
在光和热的熔炉里
一起炼着。火红的特钢
盛满了几十年的
梦想与渴望
压陷了洪城这块土地
使得这座城市更加壮实
历史和远去的云
躺在钢铁工人身后
巍峨地站在四季的臂膀里
就像一担担金黄的稻子
充满喜悦地
跨进钢城的粮仓
钢铁工人
从熔炉塑模中走来
那是血肉与金属
融在一起的
交响音画和精美诗篇
像雄浑的长江和黄河之水
滔滔东流
也正是这份熔炉情缘
才使得生活如此火热
和亮堂
南钢湿地公园
◆聂丽芹
这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
看不见煤渣和黑土的纠缠
闻不着硫化异味的呛烈
听不见机械噪音的喧嚣
绿毯一样的草坪和山坡
绵延出钢铁洪流之外的柔情
鸟儿们在钢铁丛林安了家
一池清水沉淀了睡莲的美梦
成双的鱼儿弹奏出爱情的涟漪
浅夏,一群诗人
追寻钢铁新韵而来
在蓝天丽日之下
见证钢铁与诗歌的唱和
惊叹生态与文明创造的奇迹
尚美怡心
绘画俱乐部
◆聂丽芹
在每一幅油画里
我读懂了对生活的热爱
那热烈如金的枫树林
宁静幽深的竹韵
碧波荡漾的春色
甚至白雪皑皑的峰峦
都是曾经
浇灌钢铁洪流的双手
在雪白的画布中
寄托情怀和心境
分不清画作背后
哪一双手拿过铁锤
哪一双手举过焊枪
哪一双手开过钻床
又哪一双手操作过铣床
现在
他们都是人生的画者
把火红的青春
浓烈的亲情甚至爱情
画进岁月的河流里
画进伟大的梦想中
注目
一所幼儿园
◆刘希巴
在家园社区
幼儿园的设计者是名诗人
灵感来自于钢铁
以蓝色为基调
拥有城堡的坚固
有着长城的气势磅礴
整个造型
构成了一个
天天向上的角度
园丁们念念不忘
传授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于是,孩子们个个有模有样
走出教室
走向外面的世界
南钢记忆
◆刘希巴
南钢,因钢铁而兴
它未曾掩于岁月
在我的心田长成了一棵树
钢铁随处可见
伸手触摸,能够感受到温度
它总是沉默无言
藏身于角落或矗立在高原
支撑起桥梁和城市
南铁没有消失
它只是一次转场
到达的地方叫方大特钢
给人们留下了做不完的梦
锁住
◆云何处
夏日明媚的阳光
照亮了机床
锈迹斑斑的身体
六月午后懒懒的风
镌刻着
第二次浪潮文明
卷过的痕迹
家园社区广场上
斑驳的树影
掉漆储物铁柜
一碰就脱落的铁锈尘埃
和远处苍凉的胡琴声
将又黑又瘦的青春
渐行渐远的回忆
一起锁住
清风亭的长凳上
飘落着几瓣
经年的碎花
回望
◆云何处
一把普通的铁锤
默默地把日子
敲过了半个世纪
一双布制的手套
瞧见了
昏黄的灯光下
坐在摇晃藤椅里的奶奶
一针针缝补
孙儿童年时光的
温柔的身影
一只光洁的瓷碗
用一百多年的岁月
和细细软软的温暖
把家从最初的记忆
变成了
最终的归宿
蔡师傅团队
◆老德
在家园社区有一个
这样的团队它叫蔡师傳团队
发起人蔡木川
上个世纪90年代
从南钢退休
一个人不停地为街道邻里
修煤气管道后来不断地有人
加入修灯修马桶
只要你一个救助电话过来
蔡师傅团队的人
立马就会出现
在你面前
为你解疑释惑
近三十年来
蔡师傅团队为
社区所做的义举
已无法考证
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
一定是这个和谐社会的传奇
点赞牌
◆老德
在家园社区的长廊上
有一块黑板那么大的牌子
街道党工委书记
成秋林告诉来访的诗人:
“这是块点赞牌
你可以为
国家的大政方针点赞
也可以为邻里之间的
好人好事点赞,更关键的
你可以把你的诉求与建议
以文字的形式写在上面
我们会在
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我停下脚步仔细一看
“三栋的车子,昨晚没停好”
“夏天,蚊子太多了,
希望社区喷一些灭蚊剂”
诗人们停下脚步
纷纷为这块点赞牌
伸出了大拇指
积福分
◆舒琼
在南钢街道办管辖区
有一张比银行卡
更有味道的储值卡
叫做积福卡
在这里社区居民
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
都在通过做好事
或践行自身文明的方式
让自己的福分分值
在卡内积蓄
虽然福分
可以在一些消费场所
兑换成某种优惠幅度
但很多人把福分
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总是舍不得兑换
街道党工委书记成秋林
说起这些如数家珍
而我想到的是这种创意
就是扎实的春风化雨
要让爱与温暖成为习惯
让树木在相依中成为森林
南钢街道
◆舒琼
我们沿着历史的记忆
走进南钢街道
走进一条工业的街
再次温习
起步于公元年的
南昌钢铁厂
从英雄城的东郊
一路铿锵而来
那滚烫的钢水
仿佛就是我们身边
不曾停歇的赣江
接纳了多少夜色和日影
晃荡了多少青春和笑语
见证了一群钢铁人
是怎样
经受了改制创新的
阵痛与欢喜
一切无需多说
现在,在工厂一侧的
家园社区
一尊重达19吨
直径2.9米的
巨型齿轮原物雕像
已定格为时间的惊叹号
齐城冈上遇乡愁
◆刘正辉
在一阵蝉鸣的欢呼声中
我走进一个叫做齐城冈的地方
“齐城冈”早已成了
一个远古的地名
现在它用丰沃的水土
喂养一座钢城
城里城外的人勠力同心
谱写新时代传奇
钢城上空再也
看不见浓烟滚滚
高大烟囱吐出来的是
净化后的水蒸气
朵朵白云清清水滴
铸钢炼铁的厂区
华丽变身为湿地公园
我仿佛走进了儿时的厨房
蒸锅中氤氤氲氲冒出白雾
妈妈围着灶台不停地忙碌
我蹲在一旁帮忙添加柴火
那一缕缕牵肠挂肚的饭菜清香
从故乡追到异乡
数十年来从未停歇
那一缕缕剪不断的乡情
伴随我从少年到白首
今天齐城冈上空绵延不绝的水蒸气
又一次鼓动浓郁的乡愁
浸润了我的双眼
让我彻夜难眠
火烈鸟
◆刘正辉
十里钢城
钢花和鲜花同时绽放
厂区湿地公园
绿草青青碧波荡漾
一只火烈鸟
钻进方大特钢的企业文化展示馆
迟迟忘记展开飞翔的翅膀
它激情似火目光如炬
将青春信仰坚贞和爱
永久留在这片土地
哦!其实它不是一只真正的鸟
它是工人用废钢铁片制作的工艺品
是工人心中的一份记忆一个梦
从当年随时面临着下岗失业
到如今年收入达二十万元
工人们激情似火目光如炬
誓将青春信仰坚贞和爱
永久留在这片土地
邻里情
◆吴捍东
南钢社区和许多社区一样
外形普通而略显陈旧
置身其中却能感受
红色依然浓重
邻里之间的互助友善
是一抹永恒的红色
一张八十七年的党证
至今保存得如此完好
八十七年的追随初心不改
八十七年的坚守与传承
是遮不住的光辉
一张八十七年的党证
饱含着无限忠诚和热爱
如今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他们的红色鲜艳而有力
每位志愿者都是一颗红星
他们的红色靓丽而亲切
红色是胜利的色彩
昭示一种向上的精神
展现一种互爱的情怀
初到方大
◆吴捍东
高高的烟囱刺鼻的味道
满目的灰尘
所有钢铁厂陈旧的记忆
在这里悄无痕迹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经典的论语
总是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激烈的争论中
不脱离框框的桎梏
得以重生是何等不易
六十年的凤凰涅槃
从“傻黑粗”到“绿富美”
转身得如此漂亮华丽
而在如此风雨的成长中
始终有着一股力量
以国强民富为己任
是方大领导班子的卓越创造力
齿轮颂
◆黄金龙
一座叫机修缘的十九吨齿轮
矗立在家园社区
每一个轮齿
都渗透着老一辈南钢人的精神
仿佛追忆着他们的团结协作唇齿相依
上世纪中叶大家汇聚到这里
靠着齿轮的转动组成火红年代战斗团队
创业艰难百战多
终于让钢花绽放在了红土地
如今钢铁工人家园好温馨
社区干部大事小事尽心尽力
“三风”飞入百姓家
社区公约打造文明
一切如齿轮啮合好精准
齿轮的永恒转动
让炼钢炉火经久不息
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精神
原来钢铁就是这样炼成
现代钢城
◆黄金龙
树木葳蕤绿草茵
鱼儿桥下弄涟漪
白云朵朵吻湖水
孔雀开屏钢花飞
这不是市民休闲的湖畔湿地
而是现代钢城的好风景
生态森林进厂区
空气清新放眼环境美
钢铁工人多匠心
炼钢的双手巧造精美工艺
变形金刚火烈鸟
是滚滚钢水铸就幸福之路的象征
这,就是方大特钢生态化厂区
昔日“傻黑粗”变身今朝“绿富美”
孔雀开屏五彩钢花溅飞
现代钢城璀璨赣鄱之滨
诗一般的名字
◆文举
一帮诗人
来到南钢街道采风
街道党工委书记
讲“机修缘”
讲“三风堂”
讲街道的过去
如数家珍
讲街道的未来
令人遐想
他身处基层
视野宽广
追求执着
他让诗人们发现
南钢街道
原来是
有“文化”的地方
他更像
真正的诗人
他有一个
诗一般的名字
夏天将过
必“成秋林”
来源
南昌晚报·爱南昌客户端
见习编辑
顾芷毓
审定
金官
核发
李健军
看完别急着走
点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