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轩文化留在地方志图录中的图像记忆
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简称“方志”。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
地方志丛书
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方志丛书》中收录明清时期比较完备的中国地方志著述,其中有地方志中还记载了不少当时城市、建筑、景观的舆图绘图等图像信息,致力于推广弘扬江西文化精神的华轩,对省城的南昌本土历史的解读自不可少。今将源于江西地方志中一些珍贵图像资料,作为一个图像史专题,以飨各位热爱地方历史的读者雅士。
历史图像中的南昌城
“南昌,简称“洪”,又称洪城、英雄城,是江西省省会,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教育、科技和交通中心。。。”这是百度中对现代南昌的描述。
而历史上的南昌,却是比今天这一描述更有底蕴的“人杰地灵”之地。南昌是我国第二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荣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下面就是能找到最早的明代南昌府志图。
明代南昌城
明代万历年《新修南昌府志》中南昌会城图
从上面这幅不十分清晰的舆图中可以看到,明代南昌城西邻临赣江,城市大体呈方形,结构紧凑。城池范围以现在南昌的区块来说,大致是北至阳明路、南至永叔路、西抵榕门路船山路、东达八一大道的范围。老城池示意图
城内包括了各古代行政府衙、寺庙祠堂、书院景致等建置。城内水系发达,而今尚存的北湖、南湖、东湖、西湖四湖贯穿城内直通赣江,这一水系不仅便利运载,也能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那时的南昌也有了一直延续至清末的“七门”格局。七门包括了:1.进贤门2.惠民门3.章江门4.德胜门5.广润门6.永和门7.顺化门。城门虽然早已不在,而今却保留了“广润门社区”的地名作为南昌古城的文化记忆。此示意图中南昌市七个城门
这是由明代宁王封地南昌之后修建的封藩王城,属于守古制型的城池:周礼制定,帝享九鼎(就是八菜一汤),王享七鼎(六菜一汤),士大夫五鼎至三鼎。帝都对应有九个城门,如北京,除外外城和皇城,真正的城门(内城)是九个。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说是有十个城门,但清波门是个排水涵洞,没有保安守卫的,实际上还是九门。王享七鼎,诸侯王的都城可以有七个城门,比如南昌,明代是宁王封地,是为王都,所以有七个城门。此前的南昌城,多是些易遭水淹的土围子,洪水冲垮了又再垒起来,垒好了,再次洪水灌城又冲垮……南唐中主李璟曾经想把南昌作为都城,但未能实现就很快亡国了。托明代宁王被封在南昌的福,南昌得以兴修堤坝,疏浚洪水,并且有了像模像样的城,此城区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也未有大的变化。清代南昌城
随时代推移,让我们再看看清代时期地方志中的南昌府城图。此时南昌已经成为了江西省的首府,但城市格局相对好像未有大的变化。相比明代舆图来看,测绘的技术和精细程度相对有了较大发展。原本在明代方形的城墙也有了现实中的曲折形,城墙、建筑、桥梁也都有了一定立体感,并且对城市中建置都有了图文并茂的描述。江西通志记载的南昌府城图
在康雍乾这一盛世时期,由国朝江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旻等监修的《江西通志》对南昌会城的描绘尤为细致。在图中我们甚至可以在图中找到而今尚存的滕王阁、杏花楼、状元桥、建德观、百花洲、孺子亭等历史名胜的位置,包括它们的当时建筑形制都可窥一二。全图中东湖、南湖的局部,可以看见孺子亭、百花洲、状元桥等建置
西面城墙一带可以看见万寿宫和滕王阁
(编辑/制作:华轩文化)
—
邮箱:jxhuaxuan
.重庆白癜风医院口碑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