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街242号的这幢百年建筑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沙西设计,建成于1925年
穿过宽阔的木制回廊,拾阶而上,来到阁楼顶,这里曾是禁地,只有修女才能进入,如今被整修成校博物馆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女生倩影穿越时光,笑貌嫣然;纯象牙键盘的钢琴跟女校的历史一样漫长,遥想当年,多少豆蔻少女在这里演奏青春梦想;已成古董级的脚踩式缝纫机,是当年女生做女红功课的教具;
圣若瑟女子中学学生做实验
教室不仅宽敞,层高都是4米以上,楼板都是夹三层,在天花板和楼板之间夹沙灰层,用于隔音木地板全漆成红色,玻璃门窗外还另安装了百叶窗板所有的门窗、地板、勒线、天花板饰线都是用的上等木料,且细部装饰均独具匠心,目前,大部分仍保持完好
1 2 下一页
2000年毕业于19中南昌市职工社保查询的本报编辑杨幸慈,在这栋古老的大楼度过了她整个6年中学时光“当时得知我在这所中学读书,小学同学不知多羡慕呢!”说起自己的母校杨幸慈得意得很
“在小学同学眼里,我是在城堡里上学!”杨幸慈笑着说,“多数同学都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修筑的建筑里上学,每次带着小学同学来我们学校参观,都能收到羡慕的目光,‘你们学校好过瘾啊!像城堡一样!’他们这么评价着”
当年的女校,除设语文、数学、史地、理化各课外,还增加英文、手工、绘画、音乐各课,老师几乎全部是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教师学位的意大利籍修女在那个年代,这所女中,培养了诸多具有近现代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新知识女性,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女性佼佼者数不胜数,成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江西南昌市社保查询先驱
建筑师沙西,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元素全部运用到这幢教学楼里,多立克柱式的门斗、红砖清水墙、窗户都是百叶窗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形式的对称,使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平方向,追求平衡、和谐、理性的统一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1952年,圣若瑟女子中学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1956年改为武汉市第十九女中,1968年,男女合校,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现在是一所全日制高中整个楼房一共有五层,砖木结构为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1911年,意大利籍主教田瑞玉向意大利加偌撒修女院院长柏博爱修女发出邀请,请她来武汉办学圣若瑟女校的创办,渊源于汉口教区田瑞玉主教为继续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计划,即:“就是南昌市环保局地址要把教区所有慈善教育事业,或借以完成,或另行新创,以发挥意国方济各会在传教事业上的最高效率”
洋楼里的教学楼
“老建筑有令人羡慕的地方,可也有麻烦事”杨幸慈回忆19中教室的窗户有两层,外层是百叶窗里层是玻璃窗,每次做卫生里层的玻璃窗倒是好清洁,可外面的百叶窗那可是个精细活,要把抹布叠得小小的,用手指抠进去一层一层的擦,一个百叶窗擦下来,手指头都要僵了就因为外面有个百叶窗,所以教室里的玻璃窗都是朝里开的,有时为了是否开这个玻璃窗同学之间还会起点小摩擦,窗户往里开坐在靠窗的同学就得起身或者低头让位置开窗,窗户打开了还要占一点靠窗同学的空间,有时靠窗的同学就不愿意开窗户不过正是这样的小摩擦才让中学生活多了不南昌市社保少乐趣,也让同学们在小争小吵中增进了感情
从教学楼的大门拾级而上,走进大楼居中的主入口,门的上方是彩绘玻璃主楼为内廊式布局,走廊上贴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百年名校历史沿革的风情画卷
寻找女校痕迹
纯象牙钢琴已有百年
在城堡上课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原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位于今汉口自治街242号,是汉口最早的女中之一圣若瑟女子中学的教学大楼至今保护完好,并一直作为教学使用,这在我市的老学校中很少见
圣若瑟毕业生校门合影留念
内廊两边均是教室过道很宽,最宽处超过4米楼梯宽阔并带有转角平台,扶手栏杆均饰有雕刻,尤其是每层楼梯的首根水磨石棱形立柱,十分粗犷气派
从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漫步到这里不到10分钟的路程,只南昌市心远学校10分钟,仿佛就交换了空间,前者让人尽享现代化城市的繁华,后者则让人一下子沉浸下来,享受悠久历史带来的宁静
圣若瑟女校起初设在原汉口特三区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今市二医院住院部,已毁),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二部
1 2 下一页
后来因开设中学部,校舍不够用,拟选新校址,以广纳学生就学1923年在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今汉口自治街242号处)选定了校址,聘请名设计师沙西设计绘图,时经二年,耗资银元19万多,建起了一座5层大楼至今这栋教学大楼里仍有莘莘学子在就读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江西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