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哥说
作为江西的一个老表,生在江西南昌,长在江西南昌。我深爱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南昌,我特意收集了一些关于南昌的历史文化知识,好让大家更完整的了解南昌!
1街道变迁史PS:南昌现有17条人名路,其中8条是民国时期修建和命名的。
南昌最早的人名路是中山路。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好像都有条中山路,但南昌的中山路的的确确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一次南昌之行而命名的,而且,命名之后就再没改名,这在南昌修建、命名于年前的道路中,是唯一的一条。
除中山路和命名于抗战胜利后的渊明(南)路外,其余6条民国期间的人名路,集中修建、命名于年前后。这是红军开始长征和蒋氏夫妇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年份。“新生活运动”以南昌为策源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整治街道,并以发扬传统文化为旗帜。所以南昌8条命名于民国时期的人名路,跟这一段历史,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建国后的年,南昌命名了一条人名路:子固路。这似乎显示了在城市街道命名上一种历史接续的倾向。4年后,又命名了一条孺子路,似乎表明历史接续的路线仍在继续沿袭,尽管这种接续显得有点孤单和小心翼翼。
很快,这种孤单和小心翼翼的接续就被历史上最强有力的车轮风暴给强劲、无情地中断了。在随后整整30年的时间里,不仅不再有新的人名路出现,而且之前的所有人名路(中山路除外)——不论是民国时的还是建国后的,全都被改了名,改为了具有强烈时代政治特色的名称,如叠山路改名为反修路,孺子路改名为反帝路,永叔路改名为向阳路,渊明南路改名为红卫路。这种状况延续到年,又来了一次集体性的统一的变奏。路名由充满强烈政治意味的名称,改为政治色彩略显平淡(但依然在)的以江西本地地名为主的路名,如叠山路改名为九江路,孺子路改名为赣州路,永叔路改名为会昌路,渊明南路改名为宁都南路。到年,情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有的人名路,一律复原了最初的原名(阳明路于年从“八一大道”中分出,并复原了阳明路的原名)。这清楚地表明年对于南昌,对于江西,乃至对于中国的某种分水岭的意义。这是一个指标性的年份。而且,就在这年,在时隔整整30年后,南昌再次命名了一条新的人名路:天佑路,以纪念祖籍婺源的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中断的街道命名历史似乎又重新接续起来。
南昌的街名,宛如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凸现了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含量。南昌旧时专业名街,皆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
其实几十年前,在民国时期,蒋介石在江西围剿中央红军时,曾经在南昌街头,偶见十余岁男童当众吸烟,心中顿生忧虑,想我中华悠悠数千年,应乃礼仪之帮,文化之帮,至如今民众教化怎败于此,痛心也!教化民众刻不容缓!遂之,“新文化运动”就从南昌古城向全国蔓延!有很多南昌的新老街道,就和这次“新文化运动”有紧密的联系。当时以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首的江西本土人士,针对老蒋的哲学思想,将其崇拜的古贤人之名姓、号、字等用来命名南昌的街道,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解放以后,由于一些历史、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原因,南昌的路名曾经被刷新过,可能上了些年纪的南昌人还能记得赣州路、抚州路、九江路这些地名。从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就陆续将这些地名改回来了。只有井冈山大道、庐山大道,以江西的两座名山做了路名,再就是北京路、上海路、南京路、福州路等少数以大城市命名的路还留着,然后还有中山路、胜利路、解放路,这些路名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是很常见的了,估计也是历史原因吧。
主要街道有:渊明路(陶渊明)、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欧阳修字)、子固路(曾巩字)、象山路(陆九渊别称)、叠山路(谢枋得号)、阳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门路(陈宏谋号,原黄黎洲路)、安石路(王安石,易名八一大道)、长庚路(新命名,纪念江西籍的古代科学家宋应星)。这些乡贤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虽属外省籍,由于他们的历史功绩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人纳入其内。
2十大“乡贤路”孺子路以东汉隐士,时称“南州高士”的南昌人徐稚(公元97—),字孺子而命名的。
该路始建于年,是十大“乡贤路”最迟拓建的。它从八一大道开始,自东向西途经顺内正街、羊子巷、华佗庙、封荆山、南海行宫、江南会馆、狮子口,穿越象山南路,经陈家桥、水关桥等街道拆通建成,至沿江路止。全长1,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文革”时曾先后改名为反帝路和赣州路,后恢复现名。现为南昌饮食行业较为发达的一条街。
渊明路此路北起中山路,南与象山南路衔接,全长米,原是一条通达高桥的热闹小街商店栉比,昔日的江西大舞台、四达旅社均在这条路上。此路以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公元—)而命名。他是江西柴桑(今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倡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过着田园自耕生活。他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颇多悲愤慷慨之声。散文《桃花源记》为他传世之作。
该路曾一度改名为“国货路”,抗战胜利后恢复“渊明路”。八十年代为服装市场,俗称“小香港”。
永叔路在环城路的南段,东起于八一大道(省保险公司),西至象山南路,全长米。旧时,马车起点站设在路东端(今交通银行所在地)。本世纪初南昌教案亦发生在附近的罗家塘天主教堂内。
该路初建于年,以纪念北宋史学家、江西吉水人欧阳修(公元—)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而命名。他曾任枢密副使、参政事,政治上主张改良,对宋初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散文近似,承袭南唐余风,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该路从八一大道东经罗家塘、水南巷、骆家坡,穿过系马桩街、东岳庙、进贤门正街至(象山南路福思路),与船山路相接。“文革”期间曾先后更名为向阳路、会昌路。年复名为永叔路,现在此路大楼矗立,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子固路该路位于市区之西,现今南起中山路,北至叠山路,全长米。民国二十五年(年)首建民德路至后墙路段,全长米,为纪念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曾巩(公元—),字子固而定名为“子固路”。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传世。
抗战胜利后,市政府将自后墙路起经吉祥庙段拆建成马路,延接叠山路。年间,新巷(民德路至中山路段)全毁于火,后改建成沥青路面,全线贯通成今貌。“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星火路”,年复名为“子固路”。
该路现有贺龙指挥部、省京剧团和话剧团、医院等单位。
安石路今“八一大道”的前身,为“安石路”,建于民国十七年(年),是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环城路东段,长约米,北起永和门(今叠山路口),南至永叔路(今长途汽车站),为纪念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公元—年)而命名。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宋嘉佑三年王上书万言,主张改革政治。拜相后,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诸法,后被封为荆国公。他的散文雄健峭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有《临川集》等。
旧时南昌的老飞机场、汽车总站、火车南站均在安石路附近,年间,当时政府拟将此段拓宽24.4米,至年底仅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一,后因抗战工程停止。抗战胜利后没有继续拓宽。坡陡曲折,路面坎坷,晴天灰尘满天,下雨泥泞路滑。年起,省人民政府将安石路拓宽至40米,开辟一条纵贯市区南北的主干道。6年又作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自老福山起至青山路止,全长2,米,两端均有街心花园,改称为“八一大道”。
后来洪城大市场建成时,在桃花村修了一条新的安石路。当然这一条新修的安石路比起老的安石(八一大道)路来说,可谓小巫见大巫!
象山路象山路分象山南路和象山北路两段。自福思路(医院)至中山路(瓦子角处)为象山南路;中山路(戊子牌街)起至阳明路(东大街止)为象山北路。为纪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临川人陆九渊(公元—1)而命名。陆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贵溪西南),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他长期与朱熹辩论,他的学说后由明代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说,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象山路全线纵贯旧城区南北,也是南昌城区的一条重要干道。南路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年),自高桥市场西侧街道经瓦子角与北段接通,称象山路。民国三十五年续修自筷子巷至永叔路段。医院,原称福思路,于6年改建。两路合并为象山南路,改建水泥路面,全长米。
北路历史悠久,全线有原戌子牌、磨正街、东大街组成。民国二十五年,先建戌子牌段(中山路至民德路),长米。年续建自民德路起经磨整街、建德观、东大街至阳明路段,全线长米。“文革”期间更名为瑞金南路和瑞金北路,年恢复今名。
叠山路东起八一大道,西至沿江北路,是一条东西向的干道,仅次于中山路,现全长米,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谢枋得(公元—年),号叠山而得名。谢是江西戈阳人,官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建阳,以教书为生。元朝迫其出仕,强制送往大都(北京),绝食死。其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编有《文章轨范》,后人辑有《叠山集》。
叠山路原由几条小街组成。自东向西是澹台门正街、毛家桥、墩子塘、经堂巷、祝家巷、戴家巷、汤家园、越东大街再经天后宫、道台衙门,穿过胜利路,再经新建县衙门、重光里、龙须巷、半步街、五台庵、文孝庙到沿江路义渡局止。街道原貌弯曲宽窄不一,高低起伏悬殊。旧时省立第一中学(现南昌师范)、毛家桥小学(今二十八中)、经堂巷小学(今十九中)、天后宫小学(今十一中)、南昌模范监狱(今南昌商场)、豫章道台衙门(今省政协),新建县衙门(新洪客隆象山店),都在这条路上。
全路分段陆续兴建,首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年)7月,第一段自胜利路至象山北路,长米。第二段建于年,利用善后救济物资工赈施工,自胜利路至沿江路段,长米。第三段自象山路至八一大道,于1年初完成,长米。现在全线贯通,已成为南昌市的一条主干道。
阳明路位于市区北部,东起八一大道与青山路交汇处,西接沿江路八一桥头南端,全长米,兼有城区主干道和城北交通出口双重功能的重要道路。
旧时,这里是一片沙丘,俗称“沙窝”、“沙坝”。又是民国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杀人的屠场。革命先驱赵醒侬、方志敏和不少先烈均在这里被杀害。日军占领南昌时,日酋和日侨蜗居在这一带的“城北新住宅区”,因而这里亦成为公馆禁区。
阳明路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年),属环城路的北段。民国二十五年拓宽,以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王阳明,公元—年),别名阳明为路名。蒋介石曾对王阳明顶礼膜拜,台北的草山就被其改名为阳明山。王守仁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后以镇压平定“宸濠之乱”有功,封新建伯。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反对“程朱学派”。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期,影响很大。
阳明路上有旧时南昌唯一的女校——葆灵女中,南昌首家新型豪华的“洪都招待所”和城北新住宅区。解放后经过多次的改建、拓宽,全线形成高级路面。
现在阳明公园、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日报社、医院、省公安厅、洪都宾馆、城北小学、江西中医学院等机关、事业单位散布在这条路上,更使阳明路增添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船山路起自象山南路,向西北弯曲延伸至中山路止,原属环城路之一段,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年),以纪念明清时代的思想家王夫之(公元—年),因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故以船山为路名。王夫之的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很有造诣,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他的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船山路经禾草街、陈家桥,穿过孺子路经塘塍上、万寿宫、直冲巷、广内正街,翘步街至中山路,原广益昌商场(今八一商场)止。目前沿线已成为小百货市场。“文革”时曾易名为“兴国路”。全长米,为沥青水泥路面。
榕门路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年),起自中山路,经三圣庙、爆竹街、瓷器街,越章江路口向西北经高家巷、猪市街、文孝庙、硝皮厂、新建县前街、五台庵、偰家塘,直到江边娄妃墓至大巷口,与阳明路衔接。它是以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公元—年)的别名榕门而命名的。陈宏谋任职期间为民兴利除弊,推广植树造林,有一代贤相之称,甚得人民的拥戴。
榕门路初建时,多为作坊式的小工厂散布。南昌第一家玻璃厂——耀明厂原设在榕门路和章江路附近地段。
重建后的三大名楼之一滕王阁正门位于榕门路中段,年十月人民政府将榕门路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楹联一条街。
3解放后的乡贤路名在进入21世纪后,紫阳路、子安路、安石路、天祥路、长庚路相继出现在南昌城区的地图上。
南昌命名于民国时期的人名路,包括解放初期命名的两条人名路,都集中地位于南昌的老城区,并以此勾画出南昌老城区的范围和规模。修建、命名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条人名路,如子安路、安石路和灌婴路,也大体靠近老城区所在的范围。
紫阳路单独远在南昌城的西南。关于紫阳路的命名由来,说法颇多不一致,有说是源于道教宗师张紫阳;有说是是源于东汉功臣邓禹;一说是西晋人周义山;还有说是源于吕纯阳吕洞宾的,莫衷一是。
天祥路位于南昌城东北区域的高新开发区内。民国时期的年,要修8大乡贤路,其中有文天祥的名字,但后来不知何故,未见踪迹。
长庚路纪念的是江西籍科学家宋应星,但这条新命名的人名路到底在哪,估计有80%的南昌人至今也不知道。(现在这条路位于与红谷滩区的红角洲学府大道交叉,绿地香颂楼盘坐落在这)
灌婴路纪念开城大将---颍阴侯灌婴(前年-前年),睢阳人,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谥号为懿侯。《江城名迹记》记载历史上我们南昌人奉灌婴为南昌城隍庙城隍,
子安路纪念唐初四杰之一王勃(—年)。是南昌历史上最精彩、最响亮的一笔遗产,唐高宗上元二年(此从《旧唐书》,即公元年;另有年说),王勃去看望远在交趾(今越南北部)任职的父亲,路过南昌写下流传千年的《滕王阁赋序》后,于渡海途中落水,惊悸而死。此路在儒子路东端和朝阳洲中路之间。
4老街古巷的由来棕帽巷——相传许真君戴棕帽路过时,风将其帽吹落在此,后人将此巷称为棕帽巷。
六眼井——原本是一口井,由于汲水者众多,明代作过一次拓凿,上设六个井圈,方便群众汲水。故称六眼井。
友竹花园(高升巷)——明太子太师严嵩当年有座府第,坐落于此。今天的友竹巷正是严嵩当年后花园所有地,相传园中当时种植有友人赠送之名竹而得名,而严府的后门就开在后花园内,当年想在官场飞黄腾达的人都得给严嵩送礼拉关系,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高升巷。
干家大屋巷——清乾隆年间,宁夏兵备道干以濂辞官来南昌定居,在进贤门内广置地产兴建府第,人称干家大屋。现大屋已不存,空留干家前巷、干家后巷和干家大屋巷。
老贡院——宁王朱宸濠在进贤门内建阳春书院。嘉靖元年移建,移东湖贡院,为全省乡试的考场。清顺治十年迁回进贤门内旧址重建。清康熙二十年又将贡院移至东湖贡院故址,俗称进贤门内贡院为老贡院,该巷因此得名。
洗马池——灌婴当年洗马的地方,因此,又有人称南昌为“洗马之城”
将军渡——也是因灌婴出名
系马桩——是当年全省参加乡试的考生骑马自进贤门来贡院应试,便都把马拴在这里。时间一长就称该处为系马桩。在民国时期曾叫文天祥路。
胜利路——胜利路始建于年。初定名德胜路,它自南向北把洗马池、佳山庙、杨家厂、开元观、中大街、吕相祠、德胜门都包括在内。因其终端为德胜门,故得名德胜路。抗战时期,年伪政权将德胜路改为“兴亚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将此路改名为“中正路”。年5月南昌解放,一支胜利的队伍踏着雄壮的步伐从这条街走过,从而有了一个豪迈的名字“胜利路”。年元月由南昌市人民政府将胜利路改为商业步行街,成为南昌的商业中心。
射步亭巷——清雍正年间是巡抚部院武将习武射箭之地。当时名为“射圃”。圃中有一亭,称射圃亭。巷以亭名,到清末才改为射步亭。
后墙路——清抚台衙门后墙紧靠的路。年南昌地图上称为藩后墙。年,巡抚部院改为省政府驻地,路亦改为省后墙路,年扩修后改称厚强路,年更名为后墙路。
羊子巷——羊子巷原来是回民集居地,设有羊交易市场。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称这条巷子为羊叉巷,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才开始叫羊子巷。原羊子巷北至上谕亭街。
5七门南昌在汉代初建灌婴城,唐时又西移建筑唐城(府城)。这座古城经过修筑和改建,直至明代才确定为七个城门。进贤门又名抚州门、望仙门。位于今永叔路、于都街(系马桩)、绳金塔街交错之处,因附近有梅尉官舍而得名。这一带附廓内外,农田菜地居多,运肥挑菜的人群自晨至晚川流不息。城外又有多处坟山墓地,送丧扫墓者常有来去。故有“挑桶卖菜抚州门”或“哭哭啼啼进贤门”之民谚。
惠民门又名寺福门。位于今船山路与南浦路(原普贤寺街)之处,城门因近普贤寺和惠民仓而得名。民谚有“烧香拜佛寺福门”和“千船万帆惠民门”,是说这一地段烧香拜佛和运粮的人很多,过往车船络绎不绝。
广润门又名柴步门、桥(翘)步门、广货门。位于今船山路棋盘街、直冲巷交叉处。这里钱、盐、粮、“五洋”商店毗连云集,百货、布纱、颜料批发商号大多集中在离城门不远的棉花市、带子巷、塘塍上一带,古庙万寿宫亦在其附近,因其他处热闹繁盛之区,所以有“推进涌出广货门”的民谚。
章江门又名古昌门。位于今章江路西端与榕门路相接之处。过去藩台官署紧靠城门,滕王阁和豫章十景之一的“章江晓渡”在其城外之赣江之滨。滕王阁前建有“接官亭”,当时没有铁路、公路相通,往来显官巨商都是乘船至此上岸或登船。故有“接官送府章江门”和“吹吹打打章江门之说”。
德胜门古称望云门。位于今胜利路北端,今“八一”桥在其城门外,为市区通往赣北和新建县的必经之道。城外右侧不远处原是一片沙地,旧时在此作为刑场,故有“杀人放火德胜门”或“凶神恶煞德胜门”之民谚。
永和门又名澹台门、坛头门。位于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交接处。因城门距仙人黄紫庭台坛坛址之处,又因孔子门徒澹台灭明亦葬此附近而得名。
顺化门又名琉璃门。位于今八一大道、孺子路相接处,城内的羊子巷,城外的金盘路,为当时进出城门的必经通衢。因其城内有延庆寺,传说在一次基建掘土时,掘得一尊琉璃佛象,移供寺中,故名琉璃门。过去城外有练兵的大教场,所以民谚又有“枪刀剑戟琉璃门”之说。
掌上南昌(ID:nclifes)综合整理
你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需要的!
回复“一日游”查看南昌周边好玩的地方
回复“南昌小品”查看最经典的南昌爆笑小品合集
回复“肯德基”查看最新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优惠券
回复“美食”查看南昌地道美食
回复“赏花”查看南昌赏花景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