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这个村为啥这么棒竟有多人考取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这是《红灯记》里的唱词,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

记忆中,家是一所学校,我们学着走路,学着说话,学着认字。

孩提之时父母让我们由着性子啼哭、欢闹,稍大些就教导我们要“守规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食不言,寝不语……

日复一日,我们在各自的家风中浸染心灵,润己无声,学着体谅父母,学着有所担当。

春节之际,万家灯火,映照着吉祥如意,家中最年长的老人自然得到最尊贵的礼遇,坐上席,享上礼;

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向先人寄出久久的追思;

重阳时节,独在异乡,自感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就是这样,用家风、家训、家教,潜移默化地调养着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品行,使我们拥有割舍不掉的亲情真情。

今天

小编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

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如果你答不上来

小编建议你看看下面这篇人民日报记者写的文章

相信你看完一定会好好思考

然后找到专属于你家的答案……

↓↓↓

新春时节,位于赣抚之原、抚河之滨的南昌县三江镇后万村朦胧氤氲,静谧安详……

“子孙教育宜严,必以读书为先”

■走出博士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各类专家多人

后万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户籍人口人余户;常住人口多人35户。

据万氏族谱记载,北宋至元、明、清朝代,后万村族人共考取进士15名、举人17名、贡生44名,国学生70多名,秀才名。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取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多人,出国留学生80多人,走出博士、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各类专家多人。

这一切,得益于后万村历来看重的家训。后万村祖训规定,“子孙教育宜严,必以读书为先,如资质颖异,无论贫富,须择严师善导,勿以贫而废业。”而今又流传着“宁可打赤脚,也要去读书”的俗语。

三江镇后万村大学生万蕾,在广州读大学,学习美术设计。她说他们一辈人从没在读书方面让父母操过心。“后万村能出这么多人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重视教育,自小熏陶,长大自然错不了。”后万村村民理事会会长万良丹对记者说,后万村专门有一个本子记录村里每年考上大学的人,并给予表彰。

“孝悌百行首务也”

■保持让老者走中间的风俗,方便搀扶

走在后万村巷道中,总看见老者走中间石板,青年人走两旁,在没有老年人同行的巷道中,青年人也保持着走两边的习惯。

“巷道中间铺的是麻石,两旁铺的是红石。”三江镇文化站站长吴来源介绍,后万村建村千年以来,村里人保持着让老者走中间的风俗,以方便两旁搀扶。

道光甲辰版《后万族谱》的宗政篇第一句便是:孝悌百行首务也。这种德性深刻影响着万氏后人。

“父母亲多年照顾奶奶和外婆,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30多岁的后万村人万俊告诉记者,那时外婆因眼病外加胆囊炎等,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卧床不起,但父母亲却从来不把老人当负担。尽管家中老人疾病缠身,但因受到悉心照顾,奶奶活到97岁,外婆活到82岁,安然离世。

又到了周末,万俊早早买好菜,一头钻进厨房——在万俊家中,每个周末都是陪父母一起吃饭的日子。不论多晚,万俊家一直保持着“长辈不入席、家中不开饭”的习惯。“以前是我们等老母亲老父亲上桌再开饭,现在是儿孙们等我们来了再开饭。孙子今年读一年级,也很懂事,桌上有他喜欢的菜,也乖乖坐着。”万俊的父亲万喜保说。

“处为贤士、出作良臣”

■没有违法犯罪记录,上百科级以上干部无损村誉

北宋靖康年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难”。后万村始祖万迪临危受命,率全家带兵护送孟皇后南逃,途中历尽艰辛,不畏艰险,最终完成使命……家国情怀,写在万氏祖训之中,默默地影响着每个人。解放后,后万村整个村庄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多名从后万村走出去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至今没人因廉洁问题而玷污村誉家声。这也是得益于他们“处为贤士、出作良臣”良好家风的熏陶。

84岁的万良明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年幼丧父,年轻时瞒着母亲,满腔热血报名参加 ,并随即奔赴朝鲜战场。年从部队转业,他放弃县城优厚的生活,选择返乡工作。言传身教之下,其子年轻时也参军入伍,做好随时上战场的准备。

如今,拥有61年党龄的万良明时常教育三个子女,要热爱劳动,赌博不看,烟酒不沾,办公事就不能有私心,否则群众就会戳你的脊梁骨……

为咱们南昌县三江镇后万村的好家风点赞!

愿每个小家庭的好家风都能得到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changshizx.com/ncszy/16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