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历史
《红色碧江》开栏语
碧江地处湘、黔、渝三省市边区,扼黔东雄关天险,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巩固新政权的过程中,碧江人民以其勇敢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英勇光辉的壮歌。
当前,历史已翻开崭新的一页。碧江人民已理直气壮的成了国家的主人,并且在区委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尊重历史,才能珍惜现在。为了让碧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奋力后发赶超的不竭动力,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碧江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红色碧江》栏目,讲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碧江(铜仁)解放初期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人物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再现碧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画卷。
铜仁对贺龙及南昌起义的
历史贡献
铜仁对贺龙及南昌起义的
历史贡献
贺龙部队初入铜仁之际,最大的困难就是部队的给养,可以说已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刘达五在其所著《我所认识的贺龙将军》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的:“年冬天,气候又似乎特别恶劣,阴雨绵绵,分外寒冷,官兵们缺吃少穿,生活异常艰苦。没有棉衣,只好靠打柴火取暖;没有足够的大米,只好吃粗粮;没有菜,就烧干海椒吃,一两个干海椒吃一顿饭。维持部队的起码生活都已经非常困难,更没钱按时发饷了”。尽管困难压头,贺龙还是尽量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为了保障部队的给养,令其部队按建制分别驻防于松桃盘信,铜仁大兴、川硐、谢桥至玉屏的田坪、大龙一线,就地开展征粮活动。同时邀请铜仁工商界人士共商军政大事,得到商界的大力支持。铜仁商会会长王诚哉,带头捐献六百银元给贺部购买粮食,同时捐出几百筒布给士兵缝制衣服;时任铜仁商会公断处长的曾融轩,主动向贺部捐送稻谷三十石;周逸群的岳父伍文彪也将几十挑存谷献给部队。在铜仁人民的支援下,贺龙部队顺利度过了寒冬缺衣少食的难关。
铜仁对贺龙及南昌起义的历史贡献(2)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部队渐渐恢复了元气。贺龙便积极扩充兵员,整编建制。先后经副官长秦光远协同地方人士筹办,收编了姜文华所属的欧百川和罗统一各团队,还通过王诚哉等出面收编了“贵州东路清乡司令”罗哲卿所属的潘文松、罗淑清、鲁国斌、罗海法、罗树奎等五个支队,共达余人,组成六个独立团,第一团团长罗豹均(铜仁人)、第二团团长欧百川(松桃人)、第三团团长秦光远(镇远人、在铜仁安家娶妻生子)、第四团团长刘燮、第五团团长(?)、第六团团长胡策芝(遵义人)。
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培养军事骨干,贺龙委托严仁珊、秦光远在城南小学招收并培训了多名军官生,这批军官生随贺龙部队北伐到达常德后,又转入周逸群在澧州主办的第九军第一师政治讲习所继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贺部担任营、连级军官,增强了部队的指挥力量。
铜仁对贺龙及南昌起义的历史贡献(2)
贺龙经过在铜仁扩军,部队编制为两个旅六个独立团,总兵力达万余,比入铜时增加了近一倍。年5月,贺龙响应广州国民政府的号召,在铜仁北门校场坝誓师,再次经马脚岩、漾头司,踏上了北伐征程。
贺龙两次驻军铜仁,先后招纳黔东、黔东南籍兵员多人,占了贺部的一半多,而且部队营团以上军官黔籍居多。据陈靖将军回忆,贺龙在革命途中曾多次幽默地说:“说我是‘湘军’,还不如说我是‘黔军’”。
铜仁对贺龙及南昌起义的历史贡献(2)
二、贺龙在铜仁开始接受进步的革命思想,初步了解共产党的主张,为贺龙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贺龙第一次来铜仁时,了解到铜仁有个周逸群,留日归国后在上海创办《贵州青年》,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民主革命思想,宣传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认为周逸群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人物。就要求其秘书长严仁姗将周逸群寄给家乡亲人的诸如《“黔军回黔”之今昔观》、《精神附北与实质附北》等文章念给他听。贺龙听了感叹道:“讲得太入情理了!”、“能与这样的人相处共事,就太痛快了”。受周逸群进步读物的影响,贺龙开始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跟刘达五交谈时,谈了他的感想,流露出他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的主张的愿望,形成了寻找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贺龙第二次来铜仁时,了解到周逸群已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任职,于是他派人到周逸群的岳父伍文彪那里,要来了周逸群寄回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宣言》、《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总章》、《兵友必读》、《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刊物,要严仁珊念给他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广州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共产党的主张等,更加坚定了他拥护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大业的信念。后来,贺龙回忆这一情形时深有感触地说:“这对于我是第二次思想上的推动”。
本期作者:陈刚
铜仁对贺龙及南昌起义的历史贡献(2)
红色碧江
供稿: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网络
整理:铜仁市碧江区融媒体中心
未完待续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