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届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江西南昌二模·24)“九州”原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后来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最早记载“九州”的《禹贡》虽托名为大禹所作,其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据此可知( )
A.战国大量兴修水利
B.中国古代国家结构趋于严密
C.史上并无大禹其人
D.“九州”一词不早于战国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家国情怀;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4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后来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说明国家结构趋于严密,故选B项;据材料“行政区划”可知不是兴修水利,排除A项;材料“《禹贡》虽托名为大禹所作”只是说明《禹贡》并非大禹所作不是说明史上并无大禹其人,排除C项;材料“最早记载‘九州’”不代表“九州”一词没有产生,材料说明“九州”不晚于战国,排除D项。
B
2.(·江西南昌二模·25)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
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国两晋南北朝;1.九品中正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25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材料“汉朝时期……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说明中央对选官的控制加强,故选A项;据所学,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不能体现公平,排除B项;材料“中央委任中正官”说明是中央集权不是迎合豪强,排除C项;据所学,察举制带来了门阀士族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A
3.(·江西南昌二模·26)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表明( )
A.义利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C.社会贫富差距大幅缩小
D.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懈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朝;⒈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唐宋元变革(26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材料“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懈,故选D项;据材料“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可知是经济政策不是义利观,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土地和典当的政策没有涉及商业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可知会加剧土地兼并是贫富差距扩大,排除C项。
D
4.(·江西南昌二模·27)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明朝;㈣明清科技;明清社会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奠基于传统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涉及中西对比,排除B项;材料“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都是个人不是国家制度,排除C项;材料“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著作探讨技术不是理论,排除D项。
A
5.(·江西南昌二模·28)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禁烟期间,他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此举意在( )
A.推动晚清社会变革
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改变国人自大的心态
D.为对外交涉争取主动
新思想的萌发;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28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结合所学林则徐禁烟与英国产生纠纷得出为对外交涉争取主动,故选D项;据材料“国际法知识”可知涉及国际交往不是社会变革,排除A项;据材料“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可知只是各国的基本知识不是深入学习西方文化,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涉及国际交往不是国人的心态,排除C项。
D
6.(·江西南昌二模·29)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展商业能够富国御侮;张之洞也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这说明( )
A.“实业救国”成为朝野共识
B.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
C.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28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张之洞也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得出洋务派中部分也赞成发展工业,说明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故选B项;据材料“在洋务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和张之洞都是代表政府的洋务派不是来自民间,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提倡君主立宪,材料主要发展实业,排除C项;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不是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项。
B
7.(·江西南昌二模·30)年2月底,美军悍然对中朝军民投放细菌武器,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结合图片我们可以得知( )
A.医疗技术突飞猛进
B.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C.倡导群防群治卫生爱国
D.社会主义改造有序开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卡通漫画型选择题(精选);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29题)
据材料“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和“人人都来参加爱国防疫卫生运动”得出倡导群防群治卫生爱国,故选C项;材料“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可知用卫生减少疾病不是医疗技术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乡村卫生环境”说明不是土改,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开始的,排除D项。
C
8.(·江西南昌二模·31)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下图反映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特点是( )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无差异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共和国的年轮(31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可知由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内地城市等构成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故选B项;全方位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材料涉及主要是中国开放区域不是世界其他国家,排除A项;宽领域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安全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材料涉及开放地区不是领域,排除C项;材料中不同类型开放时间不同体现差异,排除D项。
B
9.(·江西南昌二模·32)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这说明万民法( )
A.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B.难以调节家庭关系
C.不适用于本邦公民纠纷
D.源于民族矛盾激化
罗马法;希腊罗马的辉煌(32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可知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说明涉及家庭关系法律少但并非难以调节,排除B项;据材料“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可知可以调节公民纠纷,排除C项;据材料“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可知是源于司法活动不是源于民族矛盾,排除D项。
A
10.(·江西南昌二模·33)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这表明( )
A.封建神学孕育了人文精神
B.黑死病使人们不再信仰基督教
C.价值观念植根于社会现实
D.瘟疫肆虐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生
文艺复兴;㈠文艺复兴;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3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说明价值观念植根于社会现实,故选C项;据材料“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说明人文因子本就存在不是封建神学孕育,排除A项;材料“黑死病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可知是对上帝万能的怀疑不是不信仰基督教,排除B项;材料“黑死病的发生……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说明是深入思索不是开始思考,排除D项。
C
11.(·江西南昌二模·34)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德斯密斯,在他的诗歌《荒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猛的灾难…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这种现象( )
A.是专制统治的恶果
B.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C.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D.固化了社会的结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⒈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3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18世纪……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结合所学可知是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为工业提供劳动力,此现象有利于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据材料“18世纪”结合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知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据所学17世纪英国革命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人口在凋零”说明农民转化为工人,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排除D项。
C
12.(·江西南昌二模·35)年2月,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字“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张,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同年9月,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美苏( )
A.出现严重战略误判
B.“冷战”全面升级
C.战争形势骤然紧张
D.由合作转向对抗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的世界发展与演变(35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据材料“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张”和“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结合所学美苏二战期间合作得出美苏由合作转向对抗,故选D项;据所学,美苏冷战的史实可知不是战略误判,排除A项;冷战开始于年的杜鲁门主义,此时冷战尚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结合所学冷战史实可知不是全面的军事战争,排除C项。
D
二、材料阅读
13.(·江西南昌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一战期间,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之下。政府成立了许多临时机构,颁布了一系列的管制法。国家顾问委员会商议国防大计,战争劳工局负责解决劳资纠纷案件,战时海运委员会与紧急船运公司负责轮船制造及其调用……。根据《粮食与燃料管执法》成立的战时粮食管理局与燃料管理局控制了粮食和煤炭的价格。另外一些重要的军需物资的所有权问题通过成立准公司的方式得以解决。
——《战时经济法·美国》
材料二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作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兵器工业要从战时工业向国防工业转变。 爆发后,兵器工业进入紧急战备生产。为了加强对兵工生产和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兵工委员会。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随着国防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部门类别复杂齐全,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相应作出调整。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国防工办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六十年代中期成立了一些管理国防工业的相应机构。
——《建国初期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一战期间战时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国防工业管理体制与美国一战期间战时经济政策的异同(1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防工业管理体制调整的意义。(7分)
经济政策主题;全国卷25分题(真题和模拟题)
(1)据材料和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据材料一“一战期间”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据所学一战发生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矛盾得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治上,从材料一“政府成立了许多临时机构,颁布了一系列的管制法”得出联邦制的发展,政府权力的扩大;由材料一“战争劳工局负责解决劳资纠纷案件”分析工人运动的发展;经济上,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形成,美国急于参与瓜分世界,参加一战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据所学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国家,帝国主义形成得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材料“根据《粮食与燃料管执法》”结合所学近代资本主义法治发展得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一战期间,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之下”和材料二“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作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得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据材料一“国家顾问委员会商议国防大计,战争劳工局负责解决劳资纠纷案件”和材料二“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得出兼顾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由材料一“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和材料二“中共中央作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得出国家集中领导,统筹规划;从材料一“成立的战时粮食管理局与燃料管理局控制了粮食和煤炭的价格”和材料二“为了加强对兵工生产和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兵工委员会”得出设立专门机构。第二小问不同点,从材料二“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兵工委员会。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完成得出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由材料一“一战期间,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之下……成立准公司的方式得以解决”结合所学美国为自身利益参与一战得出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民间资本,服务于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由材料二“国防工办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六十年代中期成立了一些管理国防工业的相应机构”得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管理系统;由材料二“随着国防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部门类别复杂齐全,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相应作出调整……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说明推动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材料二“加强对兵工生产和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兵工委员会”得出为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材料二“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得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据材料二“国防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部门类别复杂齐全”得出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联邦制的发展,政府权力的扩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四个层面分析,仜意一个层面2分,共6分。)
(2)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兼顾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国家集中领导,统筹规划;设立专门机构;(6分)异:中国: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美国: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民间资本,服务于帝国主义掠夺战争。(6分)
(3)意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管理系统;推动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7分)
14.(·江西南昌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12分题(真题和模拟题)
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和答题要求(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例根据材料中“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可以得出,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的观点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赞同该观点;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可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论证中华文明的交融,从佛道儒的统一论证多源的交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注意题目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认为,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我赞同该观点。(2分)
中华文明多源交融,和谐共存。中华民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具特色。古代早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4分)
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一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4分)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2分)
本题还可从“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角度论述。
15.(·江西南昌二模·45)(15分)
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战国时期,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从汉朝开始“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进出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限期赔偿;有因仓库空虚影响救灾的,定罪甚于空亏钱粮,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意义。(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选修一真题模拟题汇总
(1)据材料“夏商时代……到了清朝”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得出历代沿袭,不断改进;据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得出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据材料“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得出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据材料“战国时期……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让百姓受益”得出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由材料“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得出实行制度化管理;据材料“规定粮食籴进出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说明重视监察。
(2)据材料“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得出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由材料“从汉朝开始‘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得出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据材料“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说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材料“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让百姓受益”得出减轻百姓负担;据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说明巩固国家政权和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据材料“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说明有利于保障民生;依据材料“运用轻重敛散平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得出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1)特点:历史悠久;历代沿袭,不断改进;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任意一点2分,答满四点得7分。)
(2)意义: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任意一点2分,共8分)
16.(·江西南昌二模·46)(15分)
材料国联的构思源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最后一点:“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一战完结后,巴黎和会通了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并在英法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国际联盟盟约》。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但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并否决加入国联。年国联签发南森护照予无国籍难民,最终被52个国家承认。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但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年4月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8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全国卷选修三真题模拟题汇总
(1)据材料“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得出汲取一战的教训,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材料“国联的构思源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得出美国实力增强,试图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从材料“在英法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国际联盟盟约》”得出英法试图借以维护一战的胜利成果;依据材料“巴黎和会通了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结合所学得出国联宣称的宗旨与原则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支持。
(2)由材料“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得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材料“年4月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得出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依据材料“英法的操纵下”结合所学国联试图维护凡—华体系的努力得出其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据材料“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说明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历史原因:汲取一战的教训,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实力增强,试图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英法试图借以维护一战的胜利成果;国联宣称的宗旨与原则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支持;(任意一点2分,答满四点得7分。)
(2)历史作用: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写到具体的作用亦可得分)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其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任意一点2分,共8分。)
17.(·江西南昌二模·47)(15分)
材料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人,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他同群众血肉相连,把为群众服务看作自己的幸福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纪念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柯棣华赴华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柯棣华为中国所做的贡献。(8分)
杰出的科学家;全国卷选修四真题模拟题汇总
(1)据材料“年11月4日”结合所学得出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据材料“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结合所学日本侵华得出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据材料“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得出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从材料“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得出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
(2)据材料“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得出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由材料“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得出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材料“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得出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据材料“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黑妈妈’”得出传播了国际友谊。
(1)背景: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任意一点2分,答满四点得7分。)
(2)贡献: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传播了国际友谊。(任意一点2分,答满四点得8分。)
—THEEND—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