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从城池变迁,了解到了南昌城区的历史。那今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出发,从城门兴废和今昔对比来探究一下南昌吧~
01
汉朝
灌婴城由土夯筑而成,方圆10里零84步,辟南门、松阳门、皋门、昌门、东门、北门共六座城门。这就是南昌最早的城市
02
东晋至南朝
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豫章太守范宁对城墙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整,并新辟东北和西南两个城门。
03
唐朝
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继续扩大增筑,全城四周辟有八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年),韦丹出任洪都观察使,进一步扩建城池。这样,经过两度扩建的洪都城,比汉时灌城扩大了一倍有余,周围达20余里。
04
宋代
宋代共设十六座城门,这是南昌城城门最多的时期。南宋绍兴六年(公元年),李纲帅洪州时,为了便于防守,截去东北隅一角,将城移进三里左右,全城剩下十二门。
05
明清
明初朱文正改建南昌城,将西城墙收缩内移三十步,城周14里废去五座城门,即形成了为今人熟知的“七门”,与此同时还疏通、开挖护城河以利城市的方式,至此南昌成为一座完备的古城。
06
民国
直到年,南昌城墙因军阀混战和城市扩建拆毁,南昌城墙和城门完成了防御性的历史使命,从此结束了城堡式南昌的历史。
南昌古城变迁一览表
古城七门
南昌城设七门始于明代,共有“接官接府章江门”、“推进涌出广润门”、“挑粮卖菜惠民门”、“驮笼挂袋进贤门”、“跑马射箭进贤门”、“哭哭啼啼永和门”、“杀进杀出德胜门”。根据其相关民谚,不难看出古南昌七门的功用差别。其中:
01
接官接府章江门
位于今章江路西端与榕门路相接之处。古代与水运为主,往来显官巨贾均从章江门外的章江码头上岸或登船,百姓多远而避之,久而久之便有“接官接府章江门”之说。
02
推进涌出广润门
位于今船山路、棋盘街、直冲巷交叉处。此门为南昌商贸大门,南昌商业中心万寿宫、翠花街、瓦子角、棉花市均在此门附近,进出人流量非常大,故有“推进涌出广润门”之言。
03
挑粮卖菜惠民门
位于今船山路与南浦路交汇处。城门附近是大米、茶叶、夏布、煤炭等民生必需品集散地,城门附近有钟表字画街,故又名“钟表字画惠民门”。
04
驮笼挂袋进贤门
位于今永叔路,系马桩、绳金塔交错之处。此门是南昌通往岭南、两广旱路驿道必经之门,远程客行李繁重,故有“驮笼挂袋进贤门”之说。
05
跑马射箭顺化门
位于今八一大道、孺子路相交处。门外地域宽广,历代州府辟为练兵场地,又称“刀枪剑戟顺化门”。
06
哭哭啼啼永和门
位于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交接处。此门古代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城外荒郊野岭,为埋葬死人密集之地,又云“冷坛社庙永和门”。
07
杀进杀出德胜门
位于今胜利路北端,八一桥立交桥处。门外至章江间,一马平川,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朱元璋大将赵德胜为保住城池,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明朝建立后,将该门定名为德胜门。
清代三湖九津图
今昔对比
民国时期中山路
与现中山路
民国时期东湖公园
与现东湖公园
民国时期赣江
与现赣江
民国时期万寿宫
与现万寿宫
参考文献
[1]魏幼红.明清时期南昌城市地理的初步考察[C]//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
[2]卢方琦.明清南昌城复原研究[D].北京大学,.
[3]胡振.南昌城的历史变迁及其民俗内涵[J].南方文物,(03):48-51.
[4]彭适凡.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概述[J].江西历史文物,(01):15-23.
文案:姜辰瑶
图片:来源于网络来源于文献
编辑:茅佳愉
审核:陆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