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方言要穿汗褂子

“汗褂子”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人,不“尤人”,却“怨天”。在冷得流鼻涕的寒冬腊月,他骂冬天,说“还是夏天好啊”;在热得冒汗的盛夏三伏,他骂夏天,说“还是冬天好啊”。其实,寒暑易节,四季交替,本是自然规律,不可能因为人们的好恶而改变。酷暑确实难熬,有些人只好“打赤膊”了,甚至还会说“巴不得扒掉一层皮”。冬天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夏天穿衣服,是为了遮羞。夏天的衣服极其简单。“背心”最简单,但是“背心”从字面上是不好解释的。不能说“违背良心”,也不能说“背负心脏”,最多能解释为“后面是背,前面是心”。“背心”在南昌方言里叫“背褡子”,是有道理的。古时候的“背褡子”,是用一块长布,中间挖个圆洞,从头上套进去,于是乎肩上就“搭”着前后两片布。这是古代最简单的上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北方的农村的一些青少年还在穿。“汗衫”比“背褡子”多了两只袖子,因为圆领,所以又叫“圆领衫”。年轻人大都不喜欢“汗衫”,只有老人装着还比较适合,因此民间直接把它改名为“老头衫”了。现在社会上流行“t恤”,南昌话叫“踢雪”,现在的“背心”“汗衫”“t恤”都是针织的,轻薄舒适。可是,我们小时候在夏天只能穿“汗褂子”,式样像今天的“衬衫”,春秋时是内衣,夏时是外衣。“汗褂子”棉布厚实,密不透气,夏天穿起来真的是“汗流浃背”。现在,人们所穿的衣服,几乎无一例外是在服装店买的,可是,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所凝聚的慈母深情,现在的青少年大概是无法亲切感受了。我们南昌人所说的“汗褂子”,在古代叫作“汗衣”。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刘熙编写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大作——《释名》。其中记载:“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过去的南昌人有两种说法:一是“贴肉的衣服”;二是“汗睏(kun)的衣服”。“贴肉”即紧贴着肉体皮肤。如《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孙新宰了两口猪一腔羊,众人尽吃了一饱。顾大嫂贴肉藏了尖刀,扮做个送饭的妇人先去。”所以,“贴肉的衣服”很容易理解,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内衣”。“睏”是“睡觉”的意思,是江南一带的方言。例如《老残游记》第五回:“我睏在大门旁边南屋里,你老有事,来招呼我吧。”还有一首古代长工歌谣:“芙蓉花开十月中,牵砻(lóng)做米闹重重。当家吃粮呼呼睏,长工大老牵夜砻。”(译:芙蓉花开,正是十月中。碾谷磨米,忙得不停工。东家老爷吃饱了饭,睏得呼呼叫。我们长工不得停歇,连夜打通宵。)因此,“汗睏的衣服”就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睡衣”。但是,过去的“汗睏的衣服”和今天的“睡衣”有天壤之别。今天的“睡衣”华贵而高雅,可是我们过去“汗睏的衣服”却是破烂不堪的“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衣服,大都是“穿不出世”(因为太破太旧,不能穿出来让外人看见)而成为“汗睏的衣服”。就以“汗褂子”为例吧,在五成新以前,它是“贴肉的衣服”,在五成新之后,它只能是“汗睏的衣服”。作者介绍

黎传绪男年12月31日出生汉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changshizx.com/ncsxs/11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