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还算公平,虽然给了我们一个“酷暑”,但是也给了我们瓜果琳琅的“盛宴”。其中,最普通的最便宜的大概要数黄瓜吧。“勒瓜”南昌地区有一种瓜,应该和黄瓜同科同类。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等以及价格统统基本相同,只是表面上布满了小“刺”。南昌人称之为“le瓜”,超市里面一般写作“热瓜”。写作“热瓜”是错的,应该写作“勒瓜”。南昌人把植物表面的“刺”,都叫“勒(le,读如“肋”,入声)”。例如:长满“勒”的仙人掌。曾经有一位南昌诗人用南昌方言写过一首诗《玫瑰》,其中写到:“玫瑰花呵,你这样美艳动人/玫瑰花呵,你这般香气迷人/可是,你浑身却长满了勒/警告我看得摘不得。”古人就把植物表面的“刺”叫作“勒”,譬如“勒草”,古代的药书中多有记载。其学名叫“葎(lü)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密生短刺,叶子掌状分裂,花淡黄绿色,果穗略呈球形。全草入药。“勒”“勒”也是一个姓氏。姓“勒”的人数很少,甚至《百家姓》中也没有收录。可是,南昌新建县新祺周一带却居住着不少“勒”姓民众。据说,他们的“勒”姓就和植物的“刺”有关。他们的祖先本来姓“毓”,远在汉朝时期,有个叫毓秀的年轻人,为逃避官府的缉拿从山东南逃。一日,走到江西永修历阳山下。恰遇官兵巡查过往路人,毓秀只得躲在一片长满“勒”的荆棘丛中。不料被官兵追到搜寻出来,官兵喝问:“你姓什么?”毓秀因为躲在荆棘丛中被“勒”刺得疼痛不已,此时脱口而出:“姓勒。”于是,官兵就把毓秀放了。毓秀认为“勒”救了一命,于是改姓为“勒”,并在历阳山定居下来。从此世代繁衍,分枝散叶,绵延至今已有三十多代了。勒,其本义和“植物之刺”并没有任何关系。以“革”为形,以“力”为声。本义是用“革”(皮条)做的套在马头上带的笼头,人们称之为“马勒”。因为“马勒”是用比较窄的皮条把套住马头,肯定不能太松,所以引申出“用带子(绳子)绑住”的意思。譬如,大家抓到了小偷,用绳子把他绑住。对于这句话,过去的老南昌人不说“绑”,说“勒”,“拿绳子勒住且(即“他”)”“勒紧些,省得且(即“他”)挣脱来。”“勒”字有“用力”的含义,“勒”字里面的“力”,不仅表音而且表义。我们从小就听说一句老话:“勒紧裤带过日子”。很早以前,普通百姓没有皮带,只有“裤带子”。小时候,我们常常叫“饿得好难过”“饿死啦”,屋里的大人就会说:“把裤带子再勒紧点子,就不饿了。”前几年,曾经看过一副反腐倡廉的对联,写得很有趣:“捂住荷包,不怕金钱耀眼;勒紧裤带,何忧美女迷人。”在南昌话中,“勒”字的意义很广泛。譬如,如果是提袋太重了、背包太重了,南昌人会说“手勒得青痛”“肩膀勒得煊红”。手上、肩上被提袋、背包的带子“勒出了一道印”“勒出了一道迹(念jia,入声)”甚至会说,“勒到肉里面去了”。这个“勒”字的意义,只是南昌方言才有,普通话里真的找不出一个词汇来替代。这大概也可以作为证明南昌方言比普通话更生动更准确的一个例子吧。作者介绍
黎传绪男年12月31日出生汉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北京市白癜风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