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门框诉说着历史的沉淀,黑色牌匾上“乌纱门”则重现熊氏中举、升迁者皆骑马从此门进村的场景。南昌西南方向约40公里的冈上镇,在一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先后出了余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为何一个小小村庄能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为你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文盲媳妇进不了月池熊氏门昨日,来到了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刚下车,十余棵百年老樟树矗立在村头,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古树的一旁,有一口星月形的池塘,周围以水泥、石块砌成,据村中的老人家说,这一汪池塘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月池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熊氏后人,“熊氏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庆年间,祖先发家史也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今年78岁的熊长发告诉记者,熊氏是靠卖盐,卖茶叶积聚的财富,“最初,祖先是靠10张盐票才一路走过来的,后来在宁都县与当地豪绅吃了官司,才意识到‘知识’最重要。”
在多年前,商人的地位远不及“知识分子”高,熊氏祖先便要求“兴教育”,要求后代子孙每房要有一人读书,并且在熊氏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盲媳妇一律不得进家门”。
修建进士排房成片下雨不用撑伞“穷秀才,富寡妇”、“七姐妹,七星座,东边起,西边落,伴着月亮作嫦娥”,是月池村中人尽皆知的两句话,即使高中秀才,也是不受人待见,而作为熊氏的女性后代,也有着极高的文化品位要求。
如今这个小村庄熊氏人口也就百余人,但自古以来,熊氏家族便人才辈出,“清朝可以说是月池熊氏的鼎盛时期,从这里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当时考上进士是可以修建排房的,现在月池村的排房连城一片,被当地村民称为‘大夫地’。下雨时,可以一路不用撑伞走入房内。”熊长发笑着说道。
近代,月池村延续了古时候学习的习俗,大量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以来,月池村走出的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科教人员、官员、高层管理人员共有名,其中知名人士有上将熊光楷、中科院院士熊大闰、清华大学教授熊光楞等。
“心远中学”前身出自月池村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在如今的月池温厚高速公路旁,有一座墓,墓碑上书有“心远之源”几个大字。这便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熊育钖的墓。
“最早,在这里有个‘心远堂’,从家族经营的财产中取出部分盈利,设立奖学金,重奖学业有成者。”冈上镇文化站站长熊刚告诉记者,正因为有这样的奖励机制,也让熊氏子孙爱上了读书。年,来自月池村的江西最后一位“解元”熊元锷,决心以科教兴国,便和堂兄熊育钖等人创办私立心远英文学堂,后改名心远中学堂,这也是中国最早开办的现代学校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心远中学堂的创办者们,还创立了心远大学,打破了当时江西无综合大学的窘境。让心远大学与当时的天津南开,湖南明德同为私立名校。
“村史馆”即将完工可供市民参观据了解,因战乱所致,近年来月池熊氏的后人大多身居他乡,熊家的祖宅也在年毁于一场大火之中,如今的“教授村”保留着百年的古风,却仿佛大海中的明珠,知晓者甚少。
“为了保留老祖宗的文化,村里决定建立一个‘村史馆’。”熊刚告诉记者,整个“村史馆”会分为四个篇章:创业篇、教育篇、人才篇和源流篇,“村史馆”预计今年十月初完工,届时市民都能来此处参观,领略“教授村”的人文魅力。
他们从南昌冈上镇走出:
南昌历来人杰地灵、才子众多!点个ZAN!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海口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