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西方文化有何不同?
那么首先,我就想谈一谈我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认识。
首先,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宗教文化。今年暑假,我到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拜访了一个多月,到西方每一个城市,你都可以看到,它最好的建筑都是教堂这类建筑。米兰大教堂,世界四大教堂之一,这座教堂花了五六百年的时间才建成。它倾尽了一个国家的力量,一个国家的智慧来建造。在西方文化里,有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的灵魂是要交给上帝来管的。如果我们做错了,要忏悔。再错,有法律。它是这样一个体系。在西方文化里,人的精神或者人的灵魂,跟肉体是分离的。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是要上帝来管理的。
中国文化不然,中国自古是以道德立国的。我们在武王克商以后,周公制礼作乐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相信天地之间,有公理、有正义、有道德。每一个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把握,通过修为,通过对道德的学习和践行,确立自己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君子。我们甚至坚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同时,中国文化又为我们指明了,怎么修为的一些路径。所以我们有许多的德目,我们有仁义、有忠孝等德目。
学习和践行这些德目的内容,我们能通过两条路线来实现。一条是通过学习,把它树立在心里面,然后用它来支配自己的生活,支配自己的言行,这是从内到外。另外,从外到内,我们在不断地践行这些东西的过程当中,让它内化。一个是从内到外,一个是从外到内。
二、敬与谦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核心范畴
那么这些德目里,我们今天只谈两个东西,一个叫敬,一个叫谦。在中国文化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具体来说,是通过这两个来展现怎么对己、怎么对人的一个基本形式。那么,在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面,民生日用处处体现着对己谦、对人敬的理念。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中华礼仪,只有把这个东西吃透了,把它理解到位了,我们的道德教育,才真正地能够落到实处。我们社会要想和谐,也离不开敬和谦这两个核心的理念。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说。
礼主敬
当年北京申奥的时候,我有一次在央视参加一个节目的录制,非常荣幸,那次请的另一位嘉宾是外交部礼宾司的司长,但是他已经退下来了。那么我们两个人一聊,他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高兴。他说,礼这个东西,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表达尊敬,表达尊重。外宾到我们中国来访问,为什么要铺红地毯呢?为什么要让他检阅三军仪仗队呢?为什么放礼炮呢?这些东西能不能没有呢?不行,不通过这些形式,我们对这个国家元首的敬意展现不出来,这一套东西就是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敬意。我们天安门升旗,为什么要有一百多个解放军持枪护送呢?为什么要有旗手和护旗手呢?你没有这样一个形式,我们对这一面国旗的敬意,展现不出来。
我听他讲了以后,我说太好了,您的这个意思在我们两千多年前的一个经典《孝经》里面已经说了,“礼者,敬而已矣。”礼这个东西,它无非就是表达一个尊敬罢了。我们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这五个礼都是表达敬意。
我们还有一部书叫《礼记》,共四十九篇,第一篇叫《曲礼》。这个曲嘛,一个东西很长,我把它弄得弯弯曲曲,就变得很小了。所以第一篇《曲礼》,它都是讲生活里一些细小的礼节。里面很多格言,《礼记·曲礼》的第一句,就是“毋不敬”。现在我到外面去,经常会碰到一些人跟我讲,人要有恭敬心。这个话一些比较喜欢佛教的朋友最喜欢讲,人要有恭敬心。我说你这个话说得太对了,我们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里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对于我们民族,对待我们社会,对待我们的事业,对待我们的亲人朋友,不要有不敬之心。朱熹很赞成这句话,说这句话是整个《礼记》的一个纲领,我们人要有恭敬心。
还有一句话,这句话我觉得讲得也非常好,“夫礼者”,这个夫是语气词,要念成fú,没有实际意义,“夫礼者”,礼是什么呢?“自卑而尊人”,这个自卑,大家不要理解成卑躬屈膝,这“卑”是谦卑。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把它改成谦了,否则有的人一看很愤怒。自卑?我们还要自卑感吗?不是的,你没有读懂,这“卑”是谦卑。天尊地卑,《易经》里面不是说吗,天是高,地是低。自己谦卑,我对人家要采取一个尊重的态度。
曾经有人批判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说中国传统文化要不得,它提倡礼,这个礼老是要尊敬上级,尊敬父母,这还搞得好啊?这是等级啊!不对,你没把这些话读过,甚至你没读懂。自卑而尊人要做到什么程度?“虽负贩者”,“虽”是即使,“负”是背负或者肩负,挑个担子、背个篓子,沿街叫卖的小贩,即使是这样一些人,他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也必有尊严,他有他做人的尊严。哪怕是这样的人,我们在他们的面前,依然是自卑而尊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钱,有身份、有地位,就看不起他们。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态度,要尊重。我们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应该谦卑,拿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要低调。现在很多被“双规”的就是忘了这话,太高调,“我爸是李刚”。完了,他就忘了这个东西。
所以礼是表达敬意的。有人要讲了,为什么要表达敬意?道理很简单,我们人和畜牲不一样,人是一个群体性的动物。在原始社会,人为什么能够战胜自然,不断地进步,就是他能够组合成一个原始群。我们依靠群体的力量跟自然斗,我们不断地进化,而其它的动物都做不到。到了今天,我们人的社会性,不是越来越差了,而是越来越强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不是三百六十行了,三万六千行都不止。人们彼此的依赖越来越强。
我举个例子,我坐这里,我身上的衣服不是我自己做的,我这个衣服的布料不是自己种的,我要依赖种这个布料的农民,我要依赖做这个衣服的工人,我要依赖卖这个衣服的商人。我甚至坐在这里喝的水,都要依赖很多人。我们人跟人依赖的程度这么紧密,这就决定了,我们人跟人之间要友善、要合作。人跟人之间不要恶斗,不要争抢,人跟人之间只有通过互相尊重,我们才能走向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所以我们中国人历来主张,我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以一个非常谦卑的态度,把您放在一个受尊重的位置,我来跟您打交道。我首先做到,然后我也希望,你反过来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我。这样一种态度,中国人认为是实现人跟人的和谐,人跟人的尊重的唯一的途径。
我们刚才讲的是敬,这样的话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敬是对对方的,那么对自己呢?我们现在很多人,很不正确地强调平等。我前两天从德国回来的时候,在机场通关,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孩子,这孩子大概是高中生了。快要轮到他的时候,有一个人就说,对不起,我时间很紧了,我得先进去,能不能先让我通关?这孩子马上把脸竖起来了,凭什么?你这不是特权吗?他就说,你也排队我也排队,为什么我要让你。人家有急,他不认为我在这个时候应该礼让。后来他妈妈就说他,说他以后,让那个人过去了。过去盖了章以后,里面盖章的那个警察站起来,告诉他怎么走。这里面盖章的工作人员起来,离开了,这个小伙子又急了,这不耍人吗!哎呦,那种愤慨,那种振振有词,自己的利益一点儿都不能受到损害。我们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的话,那不得了啊!你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吗?你难道一辈子都不需要别人来帮助你、理解你吗?这个态度,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取的。
我们中国人历来强调一个人要谦虚,我们所有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叫“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了要完蛋。我们中国人看月亮,初一看不见,初二、初三一个月牙儿出来了,慢慢它满了。一满了就完了,它又慢慢变小了,满了你就要损。所以用在我们人身上,只有谦,你才能受益。你胸中一点儿空间都没有,再也进不去其他东西,那你怎么进步呢?我们胸怀要是虚的,虚怀若谷,那样才有更多的东西让我受益。
《易》有谦道
我经常问同学,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里面,你觉得哪一卦最好?许许多多人都说乾卦最好。其实不对,一个卦是六个爻,至少有一个爻是不太好的,唯独谦卦是六个爻每一个爻都好的。所以我们要读读《周易》,不要老想着怎么去炒房地产、炒股票。《周易》它是一个哲学易,要让我们人生受益尤其要学谦这个卦。古人早就注意到“谦卦六爻皆吉”,人要谦虚,对人要恕,要宽恕、宽容、包容,“恕字我们终身可行”。
下面这一句话也是这样,“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古人读到这个卦的时候,《易》当中我们务必要讲吉讲利,大吉大利。《易》当中六十四卦讲吉利的,罕有若是像这么纯全的。所以我们把这一卦学好了,我们这一生不仅会非常平安,而且能随时都有进步。
我们再往后面慢慢来体会,《易》里面讲的一些东西很深刻。大家知道,周公的儿子叫伯禽,当年武王克商以后,分封天下。姜太公封到齐,周公封到鲁。武王克商以后,没有几年武王就死了,而他的儿子成王年龄很小,书上讲还在襁褓之中,他不能亲政,不能治理国家。所以由周公摄政,代替他以王的名义来治国。那么周公离不开,把他儿子派去,到后来儿子年龄大了,要派到鲁国当第一代的鲁公。
书上记载,周公这个人非常谦虚,那时候天下刚刚打下来,这个国家怎么治理,非常非常忙。周公忙到什么程度?曹操写过一首诗,里面就有这样一句,叫“周公吐哺”,哺是什么呢?肉脯,我们现在商店里有卖的,你到澳门去,澳门人很喜欢吃那个东西。肉脯在嘴里很有嚼劲,三下两下嚼不烂。
周公那个时候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洗头,周公的头发不像我这样,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去损毁它,所以古人都是长头发。头发一长容易脏,容易痒,所以隔一段时间要洗头。周公洗头的时候,这个中间随时有人过来,“哎呀,我有个建议。”凡是出现这个情况,周公绝对不会说请你等会儿,我要洗头,等半个小时。周公马上把头发抓住了,“请坐,请坐。你这么老远跑过来给我贡献建议,我太感谢你了,你赶紧说,我很着急,我很迫切地想知道您的建议。”讲完了,千感谢万感谢,把头发放下去又开始洗了,又来了。忙到什么程度呢?一沐,我们讲沐浴,沐是洗头,浴是洗澡,“一沐三握发”,要三次把头发握住了。但是他绝不会怠慢,让别人待着去。我们想一下,我们可能经常会这样。我正吃饭,你到旁边坐会儿,周公绝不这样,谦卑。吃饭时,那个肉脯放到嘴里,刚嚼了几下,有人来了。不能说我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听你说吧?这是对人很不尊敬的。现在我们一些懂礼的人,跟人说话嘴里是不能吃东西的。
我有一次在我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跟学生有一个讨论。讨论到最后这个环节,学院团总支书记说了一句话,他在学校电梯里面,目睹了一件这样的事情,让他很震撼。电梯里面有一个韩国人,电梯外面另一个韩国人。里面的是一个学弟,外面是一个学长,两个人不知道。电梯下来了,“垮”打开,这个学弟正在吃东西,门一打开一看学长在外面,他赶紧把吃的东西吐出来了,然后朝他行礼。他说人家彼此之间尊重的细节,我们在学校里看不到。
所以“一饭三吐哺”,赶紧把它吐出来放到旁边。讲完了走了,千谢万谢,再吃了,又来了。你想他这个工作忙到什么程度?但他始终不忘的是谦卑。所以曹操诗里面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话我们要好好去想。
书上记载,他很担心伯禽将来到了鲁国不谦卑,自以为是国家的领导人,对人傲慢,不肯低调从事,那这国家就完了。所以他从小的时候,就很注意这个小孩谦虚不谦虚。结果出现了这样一幕,伯禽有的时候跟其他人在玩耍,周公从旁边走过去,一看他的样子不对,可是没有工夫跟他去聊,就走过去打他一下,然后走了。伯禽就很奇怪,我没说话,我又没做什么,你为什么打我?明天又来了一下,这孩子都打懵了。
结果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商高,我们文献里说他是发明勾股定理的学者。伯禽有一天跟商高请教了,他说我爸爸为什么老是无缘无故地打我?这个人一听,就笑了。他说,明天你驾着车,到南山上面去转一转,你会受到启发。第二天伯禽驾着车子到山上,到山上一看,两棵树,一棵大,一棵小,啥也没有,然后他就下来了。商高就问他,你去了吗?去了。看到什么吗?看到两棵树。你有没有从这两棵树的样子里面,想到什么呢?这小孩不明白,他就给伯禽点化了,他说这棵大树是一个为父的样子,这棵小树是一个为子的样子。他说你再去看看,这棵小树在大树面前,他表现得非常地谦卑,好像有点鞠躬的样子。这个大树是乔树,这个小树叫梓树。我们古人写信把父子叫乔梓,就从这里来的。
他一听,原来是这样,我在我爸爸面前,好像跟他是平起平坐了,然后他知道了。第二天,伯禽正在那里玩,一看周公来了,老远地就停下来了,然后鞠躬如也。爸爸一看,这小子怎么一下子变样。这圣人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过来,你遇到什么高人了没有?”伯禽就跟他说了,我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情。周公说,商高真是一个贤者。这孩子后来就学会了,人在别人面前不要趾高气扬,要谦卑。还要进一步学习,像周公那样敬业,尊重每一个来访者,我们才能把天下治好。
所以《韩诗外传》里面,周公告诫他的儿子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天子有天下,下面所有的国家都是他的,诸侯有国家,“小足以守身,谦之谓也”,说的是谦。这个东西我们要早一点学学,把这个意思讲讲,大概“双规”的人数要少很多。身守不住,去领导一个部门,这部门搞不好。
盈满者损
“满盈者,不损何为?”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骄傲自满,其实你并不满,可是你自满,你自以为你很满,大家不损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两年讲家教和门风,曾国藩有一个比喻,就是我们到商店里去买米,现在米都是给你称好,多少斤一袋,我小的时候到米店里去买,有一个米仓。有一个人就会给你倒,你买一升米,他去拿一个八斗,弄了以后这个米就高出来了。粮店里面不会装满卖给你的,这是一个量器,他一定是要刮平了的。那个把它刮平的是一根像尺子一样的木头。这个东西叫概,大概的概。那么太满了,要概,就要把你刮平,因为你满盈了。
曾国藩那个时候在南京把太平天国打败了,慈禧太后就赐他一栋豪宅。曾国藩惶恐得不得了,赶快告诉家里,越是这个时候你们越要低调,老天爷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给我们一家的。现在我们得了朝廷这么多好处,好多人眼红,你再不低调,你是要招来是非的。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很满了,天不概人概。他说与其被人家概,我不如自己概。这个里面有哲理,所以你要满盈了,人家就要给你损,就要减一点。所以朱舜水说“慎之!慎之!”
王阳明说,人生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一个字“傲”。张廷玉说,“盛满易为灾”,物极必反的,“谦冲恒受福”,这个道理我们真要很好地去体会。那么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我们看看这个例子,把它当镜子照照自己。
《史记》里面有一篇是介绍管仲和晏婴的《管晏列传》。晏子曾经做到齐国的相,他驾着车出门,御之妻,给他驾车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他丈夫,是什么模样。结果她一看,她的丈夫,给宰相御马的人,坐在伞盖底下,得意洋洋的赶着四匹马。他很得意,我是国相的司机呀。
晚上回来了,其妻请去,“去”跟我们今天不一样,“去”是离开。他妻子就说,算了,我跟你这样的人过不到一起。丈夫很奇怪,问其故。妻子说了,你看人家晏子长不满六尺,晏子长得很矮,大家知道,人家的“身相齐国”,做到齐国之相,“名显诸侯”,诸侯哪一个不知道晏子。你看人家那个样子,我观其出,“志念深矣”。人家坐在车上很低调,老在思考问题,“常有以自下者”,看到有什么人,他会点头、会鞠躬。如今你身高八尺,你比他高得多,人家不满六尺,你八尺,可是你的身份是什么呢?是他的车夫,可是我看你很得意,自以为足。你身份这么低,你在德行、地位很多方面都不如他,可是你很满,人家很谦。所以我不想跟你在一起过了。
你想想看,那个时候的夫跟妻道德相砥砺啊,不是问今天打麻将赢了多少。“其后夫自抑损”,才感觉到自己是那么地无知,那么地浅薄,他就改变了,他变得谦卑了。“晏子怪而问之”,你怎么变了一副模样呢?他以实对,晏子后来就让这个人当大夫,升官了。为什么?你懂得谦虚了,你懂得低调了,虽然你的工作很卑微,可是你的境界不一样了,你能做好工作了。
三、敬谦语举例
下面我们来看看,生活里面的自谦语。自近代的白话文之后,敬谦的这套话语我们基本上丢了。我们学日文、韩文,敬谦语是必须要学的。一个“你好”有很多种叫法,你面前是一个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个“你好”用什么词,你前面是一个女性应该怎么用,你前面是平辈的要怎么用,你前面是孩子应该怎么用,这里面是很讲究的。我在韩国曾经遇到一个人,对老人讲话没有用敬语,这个老人把脸板着,“你说什么,我听不懂。”咱们这里反正都是老张、老李,咱们也没有尊敬,也没有自谦,什么都没有。
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代,看看我们所景仰的司马迁。司马迁有一次他给一个叫任安的人写一封信,司马迁在信里面称自己叫“太史公牛马走”。那么人家作注了,这个“走”就好比是仆,好比是像牛、像马一样,“驾!”你给我去干这件事,“驾!”你给我干那个事,我是供你驱使的这么一个人。司马迁对人家使用的自谦语叫“牛马走”。我们现在很多人看了,觉得这不可思议。
其实还有,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幅叫“难得糊涂”(的字),郑板桥写的。郑板桥非常仰慕徐渭(徐青藤),他仰慕徐渭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刻一个图章,古人画画,画完了以后要题字,另外要盖章,章常常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他就刻“青藤门下牛马走”,我就是在你(徐渭)家里做一头牛、一头马,我都觉得很满足了。
齐白石也是,对于这几个画家(青藤、雪个、大涤子)很仰慕,说他们横涂纵抹,都能让我非常地钦佩。但是我跟他们不在一个时代,我“恨不生前三百年”,如果我跟他一个时代,我为“诸君磨墨理纸”,我给你把纸摊好,我来给你磨墨,我自愿给你打下手。如果“诸君不纳”,他们还说不要不要,这轮不到你,那么我“余门之外饿而不去”,我还赖着不走,因为你们实在是让我仰慕,“亦快事也”。
古人都很低调,其实说这个话的人,郑板桥也好,齐白石也好,都是很有本事的人,但是他们在为人的上面非常谦虚。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敬语和谦语,我们举些例子。
以爵称为敬称
“君”在古代是指有土地的人,我们常常讲国君。我们后来生活里面,对对方尊称可以用“君”,妻子称丈夫叫夫君,日本人一直到现在还称“某某君”。现在经常有很多同学给我发邮件、写信,我回的时候,因为他辈分比我低,我通常也会称这个同学,叫“某某君”,我不直呼其名。这个“君”在古代是一个敬语。
我们还可以称对方叫“公”。咱们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庞朴,八十多岁了。我们学术界一见到他,都称他叫“庞公”,称他“公”,这是一个尊称。
我们还可以叫“卿”,古代叫卿大夫。天子诸侯下面的大夫有三等,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上大夫就是卿。我们经常不是叫“卿卿我我”吗?电视里“众爱卿”,康熙皇帝称下面的人叫各位爱卿。我们也可以叫“某某卿”的,以后互相之间写信的时候,不要光是一个名字,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
另外我们夫妻之间,戏台上看到称“相公”,其实你丈夫,既不是“相”也不是“公”。我们称对方可以叫“夫人”。说到这里,我这两年在很多场所反复地讲,但是我也不知道诸位明白不明白,这个“夫人”是什么意思。在座的女同胞能不能说说,你跟你先生出去过没有,遇到熟人,他怎么介绍你?太太或夫人,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夫人。今天不怪你,我们现在很有意思,中国这个称谓是很混乱的。一出去介绍,这是我老婆,湖南人叫这是我堂客,这是我屋里的,或者叫这是我们“纪委书记”,我们家“掌柜的”。这些平时说说也就罢了,比较俗,俗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以后一个说法你觉得是雅还是俗,你就置换一下。你说国务院副总理某某携老婆访问欧洲,俗了,携“纪委书记”更完了。那么,太太是平称,而且古代有姨太太制度。他说这是我太太,我当时心里就想,是排在第几呢?夫人是敬语。我问你贵姓,你怎么回答我?我就遇到过,我说你贵姓?一个小伙子(回答)“贵姓王”。哎呀,我无语呀!我看着他,我很怜悯啊!
夫人是什么呢?古代称谓,天子的配偶叫“后”,这个你能用吗?你今天回去见到你妈妈,“母后,孩儿回来了!”见到你奶奶,你说“太后”,她们一定说这孩子今天疯了。这是你用的吗?这是天子用的。诸侯一级的配偶尊称叫夫人,我们如果遇到人说这是“嫂夫人”,这是“尊夫人”,这是把你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我们叫抬爱。人家问这是你夫人啊?你千万不能说对。我现在出去经常遇到这个情况,有的人在饭桌上讲,“这大虾我夫人最爱吃了。”这个桌上的台湾人都侧目,台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考试必考:夫人能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可以,夫人只能用在对方身上。
我们称呼人家的孩子,我以前在江西工作过,江西人一介绍就是,这是谁谁谁家的崽,听得很不舒服。我们现在学术界开会,有时候到的人是很有名学者的儿子,我们绝不能说“这是梁启超先生的崽”,这一听怪怪的。我们应说“这是梁恩公先生的公子”,如果是他的女儿,我们会说“这是梁先生的女公子”。大家一听,对她有敬意,每一个词里要包含敬意。
以表敬字为敬称
我们里面还会加上“令”“尊”“贤”“台”这样一些词,大家以后,尤其在写书信的时候要用。我们见到一个人,他和爸爸在路上一起走,我们没见过,我们要问。如果是江西人就说“这是你的屋里伢不”,你家里的伢。我们跟港、澳、台,乃至日韩,一定不这么用不敬的话。“哎呦,请问这是令尊大人吧?”这是令尊吧?如果是妈妈他一定说“这是令堂吧?”“令堂好吗?”“令尊一向很健康吗?”你以后跟他们交往的时候,用这些话,人家会高看你一眼,懂得用敬语的。
比方说用“贤”,我最近到欧洲去的时候,碰到一些朋友。夫妻两个买了我一本书,要我写几个字。然后他用一张纸,把两个人的名字都写上了,“彭老师,能不能在前面把我们两个名字写上?”我一定是“张某某”“李某某”后面加上“贤伉俪”,“伉俪”就是夫妇,我加上一个“贤”。如果是跟我特别好的,我们辈分相近的,比如北图全根先先生,跟我很多年的交情,我一定称他“贤兄”“贤弟”,我们加一个贤。
这个“台”很重要,很多人看书信,台兄、台啓、台端,“台”什么意思呢?古代人很重视天文,天上有三台星,我们认为天上有朝廷、帝廷,其中有三台星:司徒、司马、司空。我们说兄台,是把你比作天上的三颗星,这个也是敬称。
我们现在还有陛下、殿下、阁下。我不知道大家明白不明白,文化革命的时候,西哈努克到外国访问,结果国内政变了,回不去了。周恩来就把他留在北京,经常为他举行各种宴会。周恩来念欢迎辞的时候,“尊敬的,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殿下”,他都要称这个。我们现在也是阁下怎么样,大家明白是什么意思吗?这是敬语。我们古代两个人之间的称谓,一定要把对方摆高一格,这样我才能对你使用敬语。我把你摆在一个诸侯的位置,我才能称呼你的夫人,否则你怎么叫呢?
我们古代就认为,天子是在三层丹陛之上的。我们到故宫去看太和殿,三层丹陛,汉白玉的,它是高高在上的。那么我要写一封信给你,我们绝对不敢跟你平起平坐地写“某某皇帝”,我一定说“陛下”。我这个信交给谁呢?三层丹陛下面的工作人员,“陛下”是指这个人,陛的下面的,请您传话传给皇帝,这叫陛下;做到亲王是“殿下”,他比天子要低一级;普通人家里有亭台楼阁,叫“阁下”,下面的工作人员。这都是用的敬语。
学文科的人互相写信,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人给我写信“彭林教授茶童”。我们现在老师之间经常这样,“哎呀,我到你那来一下吧。”“不用,不用,派一个学生来就可以了。”就是总是把人家放高一点,自己放低一点。那个人知道我家有茶童吗?过了一个月他又给我写信,“彭林教授书童”,我哪有书童。但这是表示一种委婉、谦卑的态度,很好玩的。
我们讲“某某先生”“某某殿下”“某某陛下”,这是中国人用的一种敬语。实在什么都没有的,叫“左右”,你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到后面还要看,非常有意思的。
用表字等作敬称
称表字
我们中国人互相打招呼,不能直呼其名,直呼其名是失礼的。我们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纪晓岚叫纪昀,“晓岚”是他的字。国君可以叫,其他的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那么好了,你不能喊他的名,怎么办呢,我怎么称呼他呢?所以家里取一个字,到了社会上你要称呼他的表字,那么这就合乎礼了。蒋介石如果说“你毛泽东”,这不得了,直呼其名,他一定说“你毛润之先生”,称他的字。
我这里举了几个人,你看看我们古代。汉代有一个经学家叫郑玄,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我们通常叫郑康成先生;清代有一个乾嘉学派的大学者,那么他的字是“竹汀”,我们称他钱竹汀,这个人写《十驾斋养新录》,这是我非常崇拜的人,叫钱大昕,我们不敢叫钱大昕,我们叫钱竹汀;顾炎武,我们叫他顾亭林;王国维,我们称他叫王静安;钱穆,我们叫钱宾四,我们一定不敢直接喊他名字。现在我们到港台和在大陆感受的气氛很不一样,我们在大陆经常有人说“钱穆怎么怎么样”“梁启超怎么怎么样”“王国维怎么怎么样”,港台的学者一定是“王静安先生是怎么说的”“钱宾四先生是怎么说的”。
称官衔
古代还有称官衔的。杜甫做过工部侍郎,我们为了不直呼其名,称他的官衔杜工部;书法家颜真卿,因为他被封为鲁国公,那么他叫颜鲁公;陈拾遗,这都是官名;王羲之当过右丞,所以称他王右丞。
称籍贯
另外,还有的人名气太大了,我们称他的籍贯。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叫康南海;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叫张南皮;陆象山,陆九渊。我们到南昌去有阳明路、象山路,都不是名字,而是字或者号。
现在我们都没有字和号了,这很不好,我在这里提倡一下,最好有。这东西怎么回事呢?我遇到过两件事情,曾经让我很难堪,后来我觉得要给自己取一个字,方便人家。我到韩国去,一个老先生,地位很高,年龄很大,他要送我一把很好的扇子,他自己画的扇面。画好了以后他不能直呼其名,直呼我名字就显得他没学问,他就找人问(我的字)。那个时候我没有(字),他就写“彭林博士”,就是避免让我觉得他没有文化。另外我们南京师大一个老先生,90岁了,他有一本书要送给我,我们见面不是太多,他也是托人问,彭老师的字或者号是什么,这样让人觉得很为难。毛泽东都有,革命家也有字跟号,这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假如以后你给我一个名片,上面有你的字,那我就方便了。我正好出版了一本书,想送给你指教,我这上面我就很方便,不会直呼其名了。
美称对方的事物
称对方家庭:府、邸、潭府
我们古人说话很讲究,说“明天我到你家来”是不行的,我们应该说“明天(或者说改日)到府上拜见”,也可以叫“府邸”,“昨天我们曾经到潭府拜谒”。我们以前总是讲,帝王是九重之尊,我们一般认为,很有身份的人家里面,进了一进又一进,很深,像一个潭。所以我们写信到最后,“顺祝潭安”,水潭的潭。有些人就不懂了,为什么是潭安呢?实际上它从“潭府”这个词引伸来的。
称对方馈赠:厚赐、厚赠、厚贶
我们到哪里去访问,对方送给我一个礼品。那么我回到家里了,要给他发一个邮件,或者写一封信。我不能说,你送给我一样礼品,我很高兴。我们一定要稍微文一点,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遣词造句要推敲,要炼词的。“承蒙厚赐”或者叫“承蒙厚赠”,不管对方送你一张纸还是一幅画,这个厚不是说很值钱,是情义很重。这个厚,我们是一种抬爱的用法,厚贶。
称对方宴请:盛宴、赐宴、赐席
对方请你吃饭了,你不要说我在那里,你请我吃了一顿饭了,很白。人家一看这个人,好像初小文化程度。我们要说“承蒙赐宴”“承蒙赐席”,要用这样的话,看起来文绉绉的。
称对方文章:大作、华章、瑶章
人家送一篇文章、一本书,我们要说“承蒙你赐给我大作(华章、瑶章)”。那么这样就是对对方作品,一种赞美的表达方式。
称对方信函: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
对方给你的信,我们也可以把它表达得比较尊重,比较典雅。人家的信函我们叫“大函”,大是一个副词,是表示赞美的。这个“函”也可以写成那个“翰”,“大翰”,来函、来翰,这两个字可以通的。刚才接到“惠示”,你赐惠与我的指示。我们古人很谦虚,请多指示,请多指教。所以我们一接到人家的信,不要说收到来信,可以说“来教奉到”,两只手捧到。这个教我们往往可以叫“大教”,这都是人家对我的教导、教诲。我们要虚心向人家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嘛,你信里面给了我很多指教,大示、手示,亲手写的。这一套东西不会,书信你就瞎了。
谦称
自己谦称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看着古书,有的东西大家不知道懂不懂,我们经常讲,这个人称孤道寡。你不知道,这个都不是好词。《老子》里面说了,“人之所恶”,我们人最厌恶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孤”,你是孤寡之人。孤、寡,这个谁喜欢呢?老而无妻叫孤,老而无夫叫寡,“不谷”就是不善。你看《左传》里面,王公都称自己“寡人”怎么怎么样,“孤家”怎么怎么样;如果是王后丈夫死了,“哀家”怎么怎么样。实际上它都是一个谦称。
我们这里提到,《礼记》里面说到,天子的妃叫“后”,诸侯叫“夫人”,大夫这个级别的配偶叫“孺人”。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碑刻,你研究墓志铭,经常有谁谁谁的孺人。那么她丈夫的级别,应该是大夫这个级别。士叫“妇人”,庶人叫“妻”,所以这是我的妻,这是谦称。古代诸侯的配偶见了天子,自称“老夫”,我们在《战国策》《左传》里面经常看到,很谦虚的。我们男的叫“老夫”,自称于诸侯叫“寡小君”,自称于其君叫“小童”,这个“童”是谦虚。“童”是罪人,以前“童”和“妾”这两个字都是罪人。
谦称我们的家人,大家也要学会,这个东西有教训。我们清华有一次一个理工科的教授就跟我说,彭老师你这些东西要多讲,他说现在这些年轻的学生,连这些应知应会都不懂了。他说他有一个研究生,同屋的一个好朋友父亲死了,那个人接到电报就走了,两个人没有告别,去奔丧了。结果这个同学一听,家里这么不幸的事情,我都没有说上一句话,就赶紧给他发了一个电报,电文如下:某某同学,惊悉(很吃惊地获悉)家父不幸逝世。“家父”不能用来称对方的(父亲),咱们央视有一个很有名的主持人,跟贵宾在一起,说你的家父现在怎么样。结果网上一大哄,你怎么这个都不懂呢,你这个主持人是有文化的人,“家父”是谦称,怎么用到人家身上去了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家父”不能乱用。那个同学自己的父亲死了,给人家发什么电报呢?
我们也可以叫“家君”,我们家里的一把手。严父慈母,家父我们就叫“家严”,这都是很文气的表达方法;家母我们也叫“家慈”。还有“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舍弟”“舍妹”。这个地方就涉及到一个东西了,刚才我说了半天没有人问我,我们叫老婆也不对,叫什么也不对,那应该叫什么呢?碰到人家,说这是我“内人”。为什么叫“内人”?因为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在整个汉字文化圈里面,谦称都叫“内人”。
日语里面介绍对方的配偶是一种说法,介绍自己的配偶是另一种说法。前几年我到日本京都大学做客座,邀请我的教授请我们两口子吃饭,他两口子也出来了,还有别人。那么他要介绍,他介绍我的配偶,我是他的客人,他对我用敬称,他要说:“こちらは彭林先生の奥さんです(这位是彭林老师的夫人)。”奥さん(okusan),さん(音同桑)是日语里的一个词,它不能翻译成我们现成的意思,就是表示尊敬的,那“奥(oku)”就是奥,澳门的澳去掉三点水。我们古代那个房子,最靠西南角的那个地方叫奥,古音叫奥(aooku)。在这个地方主内的这个人,叫“奥さん”。但是他介绍自己的配偶一定不能说这是他的“奥さん”,这是我的“奥さん”。他介绍自己的配偶叫“家内(kanai)”,写成汉字是“家内”。
台湾人到现在也是这样:这是我内人。大家有没有注意,宋楚瑜第一次到大陆来,在上海机场接见记者,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和我的内人陈万水访问上海。他如果说,今天我和我夫人访问上海,那台湾报上花絮就要出来了,笑话,网上全要骂了。可是在我们大陆这是很普遍的,这是我夫人,露怯了。反过来,假如我还是问这位小姐,你跟你先生出去了,碰到你的熟人了,你怎么介绍他?他介绍这是我内人,你怎么介绍他呢?外人?世界上唯独这个人不能叫外人,那怎么办呢?先生?我们现在只要是男的,都可以叫先生。这个里面有一个变通说法,这个“内人”可以叫“内子”,这是我内子。现在到南韩,读过一些古书的都知道“内子”。这个时候你就方便了,这是我“外子”。我们现在都不说了,我今天一讲,至少你们这些人会说了吧?大家要用啊。
有一年,这是真实的事情,一个台湾研究院的研究员到大陆来了,他们是每天要给家里汇报的,要打电话。中间有两天没打电话了,他夫人着急了,就打电话打我这来了,“彭教授,我那个外子怎么两天都没有给我打电话了,有没有出什么事?”你千万不要说,什么外子啊,你就露怯了。你一听就知道了,外子是指她先生。这个东西不难,我们大家学一遍就全会了。我现在到处介绍这些知识,希望将来台湾人跑到我们这里来,不要老觉得我们这里人怎么一张嘴就露馅,一些起码的连日本、韩国人都知道的,而我们本土却不知道。
谦称自己一方的事物
我们给人家送礼物时经常说“请笑纳”“请哂纳”,“哂”就是笑,一样的,但它表达比较文雅。我们也可以表达“芹献”,假如有一个人,他家里孩子考上大学了,或者结婚了,或者什么了,你就可以拿一个红信封,上面写两个字:芹献。我们看《红楼梦》里面,都是人家送一个礼物“聊表芹献”。“芹”是什么?芹菜。古代生态非常好,离这里不远就是万泉河路,你想想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水里面的水芹菜,弯下腰就可以摘一把。“芹献”是表示自己这个礼物很微薄,实际上并不微薄,但是我们要把它说得很谦虚、很低调,不成敬意。
我到韩国去访问的时候,有一次到了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古代士大夫的故居,我去看。看完以后,人家说“哟,一个中国人,跑到我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来”。他为了表示感谢,拿一个信封,里面装一点点钱,表示一个路费,你到我这里来,我很光荣。而那个信封上都会写“寸志”,志是心志、心意,“哎呀,一点点啦”的意思。
我们请人家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我们写一个东西,请人家送给人家,不能乱写,现在闹笑话闹大发了。今年3月份我到香港开会,有一个教授跟我讲了一件事情,我的嘴简直半天都合不拢。有一个年轻人送一本书给人家,上面写某某教授拜读,这是我们大学老师写的。我们要写这是拙作,很拙劣的。尽管你的水平很高,你不能说,我赠你一部大作,那就完了。拙作,请你斧正,这个里面错误很多,要拿斧头劈,还形容人家水平高,高手。《庄子》里面讲到,有一个人鼻子上弄了一点点石灰,有一个高手拿个斧子,运斧成风,把那个东西给弄干净了,鼻子没有损伤,这就是说他准确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些词我们要学,学了要用,这样我们的修养就慢慢地提高了。
四、敬谦语在书信中的运用
另外,我们来看看敬谦语在书信里面的应用。我们见了面都要客套,都要寒暄,写信更是要这样。我不知道大家看过《围城》没有,在座的很多人比较年轻,你看看《围城》里面,那个时候知识分子是怎么说话的?有两个人很久没见了,你看人家一见面怎么说?我们现在一见面一般会说“哎呦!在哪里混啊?混得不错吧?”那个里面一见面,大家鞠躬,“王兄许久不见,在哪里高就呀?”或者“您在哪里得意啊?”他想象你一定很好,很得意,是高就。
写到书信里面就更要这样。我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课,叫《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太有意思了,我现在感到太有必要了。有的学生第一堂课就问,老师你的课有什么用?我看了他半天,我说让你有个人样,有用没用?哄堂大笑,后来大家一看,学了这东西之后,确实人样还不太够,连个信都不会写。我那天说,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讲书信。嘿呦,下面好多同学都做这种表情。我说我知道你们认为,写信我还不会吗,“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这不是写信吗?我说,这样的信小学三年级就会写了,你读到清华还是这么两句话,你有长进没有?我说好了,我会让你们看到,你们现在还不会写信。
我们清华(学生)很有意思,作业做完了打印出来,放一个信封里,扔我信箱里面。我收到很多这样的信(彭林教授敬启),意思一样的,我挑了两个,这都不是我伪造的。我就写出来问同学这个对不对。同学都很有意思的,他知道这个如果是对的,你绝对不会问,你问对不对,绝对是不对的。他看出这是一个坑,谁都不肯往下跳。但他心里面很奇怪,老师,这很尊敬你呀,敬启呀!我后来发现极多这样的。今年3月我在香港,香港的老师告诉我,大陆去的学生都是这样:某某教授敬启。
我问了半天没有人说,我只好解开答案了。我说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主语是谁呢?是彭林教授。动词是什么呢?谓语动词是启,启就是开,这封信别人不开,彭教授开。怎么开呢?恭恭敬敬地开。我这个辈分,跟你相差至少一级吧?你怎么让我要恭恭敬敬地开你的信呢?这个就不怪同学,没人教他们,他想表达敬意表达错了。结果教室里一个男生都快哭了,站起来,他说高中时一个女同学给他写信“某某同学跪启”。他一开始挺拽的,有了一个粉丝,跪在那里写信给他,后来他才知道是让他跪下来启。这个笑话闹太大了。
我们再来看看,应该怎样合乎礼仪地表达敬意。我挑了两个,当年我在北师大的时候,一个韩国的老先生给我写的信,“彭林教授侍史”“彭林教授行幰”。同学问,老师这什么意思呢?我说外国人写汉字,你们觉得这堂课还有讲的必要吗?那帮学生全知道了,原来自己不会写信。那么什么叫行幰,什么叫侍史呢?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好不好,你们什么时候要把这个东西查出来,会用了,你就有进步了。这个东西不难的,你用个两次不就会了吗?下次你给我写一封信“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老师侍史”,我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听过我讲座的。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毛泽东写的信,这是他写给他一个老师的信,这个老师的字叫澄宇。
你看看,首先是对老师的几个尊称叠加在一起:澄宇先生夫子道席,澄宇是称他的字,先生是老师,称他是像孔夫子一样有学问的人。而且我们可以把老师叫教席,这个知识分子是有志于道的,叫道席。一封很短的信体现了毛泽东非常高的文化修养。“既接光仪”,“既”就是已经,“接”就是接近、接触,看到您了,他不是用“我们刚见过面”这样的表述。“既接光仪”,那个仪表是有光的,他这么称呼,不说我刚跟您见过面,而是说我已经见过您的光仪了。又接到你的信了,他不说又收到来信了,他说“又获手示”,您亲手给我的指示、教诲。我感到“诲谕勤勤”,您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教导,“感且不尽”,这个话多一个字都没有的。“德芳返平”,有一个叫德芳的人回北平了,他托德芳带了一点东西,“托致微物”,委托他致送给您微不足道的一个礼物。“尚祈”,请您哂纳、笑纳,什么礼物不知道,但是自己把它写作微物,还要请您能够笑纳。“世局多故”,“至希”,非常非常希望“为国自珍”。
“肃此”,很严肃地、很恭恭敬敬地,有的写“谨此”,写到这里。“敬颂”“教安”,那么事情很多“不具”,不一个一个都写了。这里我要说什么呢,“教安”一定要顶格,我们现在经常是“祝您健康”“祝您进步”,写到后面不对,这个是跟他有关,要顶格,不具。下面“受业毛泽东”,古代那个业是木头做的一个板,老师要把讲的东西写在上面,传授给你这叫授业,我从老师那里得到也叫受业。古代授受两个字不分的,要看语境,那么这个地方受业代表是毛泽东。我们什么时候都能写出类似的,这么精炼,这么到位,又很雅的东西?
我们再看看鲁迅的,这个主要让大家看一个格式。你们会用这个格式吗?
写给他妈妈的信,“母亲大人”这个地方要顶格,下面不顶格,要突出对母亲大人的尊敬。“母亲大人膝下”,我们不是什么陛下、殿下,我们小时候在爸爸妈妈双膝下玩耍,所以是“膝下”。在爸爸妈妈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母亲大人膝下的孩子。“敬禀者”,恭恭敬敬地给您禀告,日前我寄上海婴的照片一张,想已收到,他这个比较白话的。“小包一个,今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全不能喫了”,坏掉了,时间太久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其中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喫法,下次信中”,乞告诉我。家里带给他的。“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纸上,今附呈。”呈,不是丢给你。“专此布达,恭请金安。”看到没有,金安是顶格的,只有这个地方是顶格。“男”,男女就是儿女,“男树(周树人)叩上”,你看看对他妈妈多尊敬,“叩”就是磕头,磕了头给你的,“广平及海婴同叩”,老婆孩子也跟着我旁边,给您老人家叩首行礼了。从他这封书信,可以看出他对父母的尊重,可以看出他一定很爱他的妈妈,很尊敬他的妈妈。
这是刚才提到的老教授给我写的信,信纸好多张,我只是告诉你格式。“彭林先生清鑑”顶格,然后后面全是要低一格,这是表达敬意。你看人家多讲究,他写好以后,再红笔画句逗。凡是涉及到我的地方他要空格,“拜承令翰”怎么怎么,甚至他要另起一行。这地方并没有写完,“伏惟”,趴在那里,“春夏之交,起居清勝。玉眷均吉”,写到自己了,这人叫李佑成,“佑成”他写得很小。他比我大一二十岁,但是人家很谦卑、很低调的,绝不在我们晚一辈的人面前摆谱。这是让我们看了以后,会受到感染,想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来源:中央直属机关学习网 作者: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赵琳李琳)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表皮转移因子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