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帽巷”是一条不起眼、不为人们熟知的小巷,如果深究历史,它却是南昌最悠久的小巷。
《南昌市地名志》(年版):“南起章江路,北至叠山路,长米,宽3米。相传晋朝许真君头戴棕帽,路过时风将其帽吹落于此,后人称此巷为棕帽巷。”
假如传说是真的,那么“棕帽巷”这个地名就应该是南昌古城里最早的地名,因为南昌古城是在唐贞观11年(公元年)才建的。
棕帽,原本是古时候农民常戴的用棕榈树的纤维编织的帽子,普通之极、平凡之极,而“棕帽巷”作为区区小巷之名,能够穿越一千五百年而流传保存至今,确属难能可贵。究其原因,在于和许真君相关也。
许真君,本名许逊。《十二真君传》记载:“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今河南许昌)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连年,民不聊生。许逊先祖率家从中原避乱来到南昌。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许真君诞辰之日是“吴赤乌二年()正月廿八日降生,母先梦金凤卸坠于怀中而有娠。”史书记载许逊出生在“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今南昌高新开发区麻丘乡)”。
许逊的祖母万氏,许逊尊称之“慈母”。至今青山湖区罗家镇有“慈母村”,其万姓自称为“慈母万家”。许逊祖母万太君的墓(当地人称之为“娘娘墓”)至今依旧存在,给千百年后的江西人留下了关于许逊崇拜的唯一的真实感、唯一的亲近感。
晋太康元年(),许逊举为孝廉,又任旌阳令,治政廉简,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立生祠以供其像因之后人称为许旌阳。
许逊后见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回到家乡。正值南昌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于是,许逊率领民众治理水患,功德盖世,名闻遐迩,赢得千万民众的尊敬和崇拜。后来,许逊渐渐地被神化了,历尽千辛万苦的治水也就变成了神乎其神的斩蛟龙的传说。千千万万的百姓感谢许逊的恩德,遂尊其为“江西福主”、江西地方保护神,各地纷纷修建“许仙祠”。北宋徽宗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赐额为“玉隆万寿宫”。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万寿宫”随着江西人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许多国家。将近两千年来,“万寿宫”的香火不断,成为了江西人的家乡情结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许逊在东晋宁康二年(公元年)八月初一率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这就是成语“一人得道,鸡犬飞天”,时年许逊岁时。这些当然是神话传说,但是,许逊本人以及他的父母子女确实没有留下任何遗迹。或许正是由于道家追寻的是崇山峻岭、溪涧幽谷、白云深处、绿野仙境,许逊一家远离凡尘归隐山野,与世隔绝杳无音信,于是乎,善良感恩的百姓编造出许逊一家得道成仙的神话故事。
许逊走了,“棕帽巷”的名称流传下来了,寄托着世世代代的南昌人对许逊的纪念。
作者介绍黎传绪男年12月31日出生汉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编辑:万雪莹张昊责编:郭云帆主编:陈旻邓振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