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高雅艺术进课堂,南昌市青山湖区以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制定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列入创建文明校园范畴。为此,青山湖区铁路第二小学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于今年3月成立全区首个“校园戏曲社团”,并设置戏曲课程、组建戏曲兴趣小组等,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形成“戏曲进校园”的良好氛围。
创新活动形式提升艺术修养
孩子们身着戏服进行表演
提到戏曲,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舞台上的专业表演,或几位银发老人围坐在公园一隅,有的拉弦、有的打板、有的吟唱……而在青山湖区铁路二小的课堂上,一群七八岁的萌娃,或随着戏曲节奏摇头晃脑,或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名家唱段,或扯着嗓子来一段经典曲目;教室后面则坐着专注听戏的家长们。
原来,自今年3月开学以来,每周一和周三下午,省京剧团的朱荣岑老师和她的团队都会来到铁路二小,对戏曲社团的50多名孩子们进行集中培训。他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用传统的京剧唱腔和身段塑造人物形象,不断提高孩子们唱、念、做、打的艺术功底和大胆自信的舞台表现能力。
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戏曲身段
正在读二年级的赵芷嫣,姥爷是剧团的伴奏,从小在“咿咿呀呀”的二胡声中长大。学校成立戏曲社团的第一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还和姥爷约定,等自己戏唱好了,祖孙俩一起登上大舞台演出。
“戏曲进校园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儿童文学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如果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陶冶性情。”铁路二小校长罗秋雯说道。
培养学习兴趣传递民族文化
学期结束,孩子们献上精彩演出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学期结束时,铁路二小戏曲社团的孩子们正在省京剧团朱荣岑老师的指导下,演唱京剧《文昭关——伍子胥》选段。
除此之外,他们本学期还学习了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对花》等,并为老师、家长们献上了一场精彩演出。
这些小学员们虽然初次接触戏曲,但无论是唱腔,还是手势等肢体动作,都准确生动,有模有样。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看表演的老师和家长们都赞叹不已。
孩子们秀起兰花指有板有眼
“戏曲进校园”一定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而是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浅出的教授。铁路二小开设的戏曲课程注重作品欣赏,通过观看视频、发声练习、模唱戏曲经典作品选段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初步了解不同剧种的发展情况,理解唱段内容和人物情感,学会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每一堂戏曲课,学生们跟随专业老师一起走台步、亮相、秀兰花指……在玩乐中培养了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戏曲进校园”并不是要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戏迷或戏曲演员,而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带给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传播戏曲艺术传承文化瑰宝
家长们积极参加学校的戏曲动员活动
每周三下午,铁路二小二(3)班的家长楼丽萍就会和女儿一起来到学校五楼的戏曲教室。听着女儿清亮的嗓音,她露出会心的微笑。
“孩子学唱戏,改变最大的却是我。”楼丽萍说,她喜欢读诗、喜欢历史,对戏曲却不感冒,可女儿加入戏曲社团后,她品出了戏曲的好:她喜欢给女儿讲历史,可女儿以前总是不愿意听,现在她会结合女儿所学的戏中主角来讲。
比如豫剧经典《花木兰》,她会给女儿讲花木兰处于什么朝代,为什么有这样一场战争等。“让孩子知道花木兰不只是迪士尼动画电影里的形象,听着孩子们稚嫩的嗓音唱着传统艺术形式的戏曲,这种美打动了我,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楼丽萍说,用女儿爷爷的话说,孩子报了那么多兴趣班,这个最满意。
戏曲社团的开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也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戏曲,传承戏曲。
内容来源:青山湖区教科体局
网络编辑:徐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