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从洪城路往东走,正准备过一条南北向的马路时,发现路口边的竖着一块蓝色的牌子,上写三个字:安石路。毫无疑问,这是为了纪念江西籍名人王安石而命名的路,但这个命名我觉得有点怪,似乎不太符合南昌市原来以乡贤命名的惯例。
以乡贤的名字来命名城市的道路是南昌城的一大特色,这些路以前都在老城区,据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昌的古城墙拆除后才开始的。至于此事是否与蒋先生有关,史料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够资格的名人,首先必须是江西人,如果不是江西人,也必须是在江西“工作过”并且为江西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孺子路(徐稚),还有永叔路(欧阳修)、象山路(陆九渊)、渊明路(陶潜)、叠山路(谢枋得)、子固路(曾巩),——以上这些都是江西籍的先贤,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除了品德高尚之外,还是大学问家。
此外还有虽不是江西人但在江西工作过并对江西作出过的“同志”。比如阳明路,就是为了纪念王守仁。王守仁十七岁来南昌,与江西布政参议诸养和的女儿成婚,年,王守仁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年,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期间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年)而被授以伯爵(新建伯)。
但是船山路——也就是后来被人尊称船山先生的王夫子跟南昌的关系实在有点勉强,史书唯一记载的便是:崇祯十四年(年),二十四岁的王夫之与兄介之同中举人,踌躇满志的王夫之遵从父嘱,取道南昌,等候去北京参加次年正月的会试。他在南昌只呆了几个月。
再一个就是大家不太熟识的榕门路。解放前叫梨洲路,是纪念与王夫子齐名的黄宗羲。黄宗羲在我看来确实是中国读书人当中最有思想的大学问家,可他也确实跟江西扯不上一点关系,后来就改梨洲路为榕门路。
榕门也是个人物,只是不那么出名。榕门是清朝中期的江西巡抚陈宏谋的号。陈宏谋在江西三年,治理水患,教导乡民,是数百年来江西唯一的一位“好官”——不是说其他的江西官都很坏,而是,其他的都很碌碌无为。
从上面的几个名命特点大家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一般都不直接用这些人的“姓名”去命名。
永叔是欧阳修的字,子固是曾巩的字,渊明有说是陶潜的字(也有说是陶潜的另一个名,因《晋书陶潜传》说陶潜字元亮,没有提到过渊明,但古人有两个名的可能性不大,两个字倒工常见,故渊明是陶潜的另一个字无疑)。
我们知道,后人对贤者直呼其名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一般尊其夫子,万一要说到名字,也只能说他的字“仲尼”,我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能说“天不生孔丘,万古如长夜”。
象山、叠山则是他们的号,古代读书人很喜欢有个“自号”什么的,有的还有好几个号,欧阳修自号醉翁,又自号六一居士。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又自号东坡居士。
而王安石,安石恰恰是他的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虽然他的字或号都不怎么出名,但后人提到王安石,一般将其称为王荆公、王文公或临川先生,哪有直呼人家“安石”的。所以笔者认为说取“安石路”是不妥的。
这也不能怪那些肉食者,毕竟自年之后,中国人就没有为自己姓名后面取字的习惯。此前的国人,名是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取得,而字则由先生帮忙或自己取得——这都要到读了书之后,字者,非识字者没有也。比如毛泽东字润之,周恩来字翔宇,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像小名钟伢子的彭德怀,因为读过私塾,所以也有个叫“得华”字而且还有个“石穿”的号。花和尚许世友原名叫许仕友,原来没有字,年在国民革命军当连长时让别人给他取了个汉禹的字。而其他一些从井岗山走出的苦娃子到了部队之后大多数人都是有名无字,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就不会有字,而政委赵刚则一定有字。解放后,“字”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一律取消。
现在有人呼吁保留人名后面的字,说这样重名的概率会减少很多,虽说不无道理,但估计是行不通,因为成为习惯的东西要改过来,坏的东西很容易恢复,好的东西或者不好不坏的东西都很难回来。
其实不仅是名字,我们常说的姓氏,在古代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姓,氏是氏。我们今天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所谓大多数的百家姓,其实在远古的时候都不是姓,而是氏。
比如说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并不姓周,而是姓姬,文王名姬昌,而武王叫姬发,虽然现在这个姬姓还存在,但由姬姓派生出来的姓氏则有好几百个,最直接的,上面提到过的周吴郑王等都是从姬派生出来的,严格地说,这些都是姬姓的派生出来的氏。姬姓是传说当中黄帝的姓,这说明姬姓部落是华夏最原始的部落群。
“姓”是女字旁,这说明人类最早的姓不是跟父辈而是随母系,这也验证了现代人类学关于先有母系社会后有父系社会的说法。比如说第一个朝代的夏启他的姓就是姒,而商代的成汤,则姓子,而这个子姓虽然也很古老,但却氏,因为子姓是商人的先祖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劳,被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
我们发现,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几个姓当中,凡是原始的姓都是女字旁,除上述两个之外,还有妫(gui)、姜、嬴、妘、姞等等,其他的姓,严格的讲都是氏,基本上都是从女字旁的姓中派生出去的,所以《说文》说,姓者,生也。
而少数民族,因为跟汉族不是一个语言系统,他们的姓,是汉化了的,比如说佟、艾、英姓者,多为满族人,而壮族的韦、黄、罗等姓,也都是从汉姓中借去的。朝鲜的李、金、郑等也一样,而日本人在他们派出遣唐使之前,连姓是什么都搞不清,回去之后,就把住在山上的人姓山上,住在山下的人姓山下,家里面积不大的森林的姓小林,以此类推,小泉、田中等等都是,当然这些都是“士”以上地位的人才有的,一般的贱民要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慢慢有了姓氏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