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历史的温度信仰的力量南昌大学

历史的温度信仰的力量

——读《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有感

周末偶得片刻闲暇,得与《红色家书》相伴,爱不释手,心潮起伏。恍如穿越历史与时光的回声,走进革命先烈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信仰、坚守与家国情怀,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有的红色家书之前也曾读过,如今重温,令人再次感念至深;有的却是第一次学习,读后震撼、久久难以释怀,有如心灵的触碰、情感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愈发感佩革命先烈精神世界的博大、丰富与浩瀚。

一封封红色家书,触摸了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家书,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亲历、见证与体悟。《红色家书》一书辑录了李大钊、方志敏、赵一曼、吉鸿昌、夏明翰、殷夫等30位革命先烈的狱中遗书、刑场就义诗和平常家信等红色家书40余封。全书共30篇章,每篇均以一位革命先烈的“生平简介”为经,以“他们的故事”暨感人事迹为纬,以“红色家书”为内核,经纬交织、时空交错,为革命先烈打造了一座祭奠的丰碑,让他们的功勋在书墨中再次传承、永恒。“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红色家书大多是革命先烈慷慨就义之前一挥而就,纸短情长、溢于言表,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语,或文采飞扬或平白质朴,或文言或白话或诗歌,或抒怀或纪事或寄语,或慷慨激昂或“儿女情长”或家长里短,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字里行间再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悲壮激昂与革命豪情,彰显了革命先烈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

一封封红色家书,绽放了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家书,承载着亲情感情,蕴藏着智慧、道德和人性的光辉。“红色家书”,穿越动荡年代,历经岁月淘洗,触及灵魂深处。“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红色家书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人在生死之际,最是流露真情,我们的革命烈士亦如此。在他们留给家人和组织同志的绝笔信中,看不到对苦痛和磨难的恐惧。面对死亡,他们极其淡定,从容坦然。“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读着一封封家书,仿佛听到了战场的风声,看见了硝烟的弥散,眼前掠过那段历史的温度、表情与光影的吉光片羽。

一封封红色家书,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信仰的力量,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红色家书的主人公,皆为慷慨赴难、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自是与“缺钙”“软骨病”绝缘的“硬骨头”。他们具有朴素、坚定且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典范。“革命理想高于天”。面对生死抉择,理想信念是革命者的精神内核,是革命意志忠贞与否的试金石。“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生死名利抛诸脑后,用满腔热血浇灌革命胜利之花。

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证了共产党人的神圣初心使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仰,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红色家书,书写了革命先烈的闪闪红心和满腔热忱,他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愿景,宁愿为党和人民牺牲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为理想献身中实现了“烈火中的永生”。回头望,烈士虽长眠,精神犹永存。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流过的鲜血和献出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事迹被载入历史,更要被我们铭记于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红色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是重温党的历史,铭记先烈功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矢志不渝,争当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共产党人。

(作者: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晓社)

来源:江西党建微平台

编辑:温小强

编审:胡武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changshizx.com/ncszy/16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