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个地方,一直算是被遗忘的,就算是湖南的隔壁,基本上也很难听到有关江西的一些事,今天老张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江西首府南昌的一些饮食文化。
由于周三休息,周六加班,所以本周六照常推送。
什么菜是江西赣菜最古老的传承?而且在全国叫得响的,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回答,不管你愿不愿意,事实如此。江西各地虽然有些传统的菜,终究是地方上一枝独秀,比起八大菜系任何一支,都缺少理论系统的支持和传播的价值。但是,江西自唐代开通了西江道之后,中原食文化大量地传播和渗透进原来信息较为闭塞的南昌,其中较为的典型的是“旋鲊”美食的制作。纵观现代赣菜文化,南昌地区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可以称为继承唐代“旋鲊”食文化的活化石。
解读南昌食文化,有利于挖掘、弘扬江西本土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开发真正属于南昌的食文化产品;确定江西旅游饮食文化的传播内涵和方向;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波助澜。
西周至战国时期“醢”,是以肉类为主要食材制成的肉酱。《广雅》称醢为酱也。《周礼·天官》中记载:“醢人掌四豆之实,醓醢、蠃醢、蠯醢、蜃蚳醢、兔醢、鱼醢、鴈醢”。郑玄解释道:“凡作醢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莝之,杂以粱麴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甁中,百日则成”。《魏书》记载的就更详细:“自酒米至于盐醢百有余品,皆尽时味。”《说文·鱼部》:“鲊,藏鱼也。”便于储藏和运输。《汉书》:“昭帝时,钓得蛟,长三丈,帝曰:此鱼鳝之类。命大官(御厨)为鲊,骨肉青紫,食之甚美。”从西汉到隋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渔业捕捞技术的提高,我国调味品“醢”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称为“鲊”。“鲊”取代了“醢”,鲜美的鱼酱制品成为了调味品之首。
隋炀帝视察运河至江都,地方上献食的有各类鲊,还有腌制的螃蟹。“鲊”的鼎盛时期应为唐、宋、元。这一时期的种类相当繁多,其记载随处可见。宋代《吴氏中贵录》所录蛏鮓:“蛏一斤,盐一两,腌一伏时。再洗净,控干,布包石压,加熟油五钱,姜、桔丝五钱、盐一钱、葱丝五分,酒一大盏,饭糁一合(案:一升的十分之一),磨米拌匀入瓶,泥封十日可供。鱼鮓同。”
肉鮓:“生烧猪羊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匀捶三两次、切作块子。沸汤随漉出,用布内扭干。每一斤入好醋一盏,盐四钱,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许,供馔亦珍美。”
胡萝卜鮓:“切作片子,滚汤略焯,控干。入少许葱花、大小茴香、姜、桔丝、花椒末、红麯,研烂同盐拌匀,罨一时,食之。”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蟶鮓洗净每斤用塩一两。腌一伏时。再洗净控干。布褁石压。入酒少许拌。用熟油半两。姜橘丝半两。塩一钱。葱丝一两。饭掺一合。红曲马芹茴香少许。拌匀入瓶。泥封十日熟。”北宋汴梁、南宋临安市场上,脯鲊的品种十分丰富。《清异录》、《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事林广记》中记有“玉板鲊”、“银鱼鲊”、“海肠鲊”等,品种繁多,且花样丰富。宋元时期,其它品种的鲊也有了五日、七日、十日成熟的旋鲊,如“荷包旋鲊”,“羊肉旋鲊”等,还有鲊的拼盘,如“玲珑牡丹鲊”。仅《梦梁录》一书就介绍了“海蜇鲊”、“大鱼鲊”、“筋子鲊”、“鲜鹅鲊”、“寸金鲊”等多种。甚至小说《水浒传》及元朝的元曲《渔樵记》中都多处提到了“鲊”。元代“鲊”的范围,实际上取代了大多数的腌制品,比如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它作料腌制贮存的菜,都称“鲊”,蔬菜中有“茄子鲊”、“扁豆鲊”等。由此可见,“鲊”在中国食文化中,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非常普及的食品制作方法。不仅如此,不同的“鲊”还可以相互配用,形成新的复合味“鲊”。唐代“烧尾宴”第三十三道“奇异”肴馔中的“逡巡酱(鱼羊体)”,就是两种不同的鱼鲊和羊鲊调制而成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盛时期,由于宫廷官员工作节奏的加快,“索唤”快餐业运营而生,催生出“旋鲊”美食的雏形。类似我们当下用各种调味品放在各种切好的荤素熟食中,拌匀上桌的凉菜制作。
“旋鲊”在北宋基本定型,北宋苏轼撰《仇池笔记》中提到:“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脍炙无不有,然皆埋之饭中。”到了南宋,“鲊”的含义开始了延伸,凡是用调料我们现在称之为“炝”的形式制作的菜肴,都称之为“鲊”,而且调制复合味的拌料也称为“鲊”;元代将“鲊”逐渐细化,像快餐用的“一了百当(炸酱)”有了具体的称呼;明代“鲊”的概念开始弱化,兰陵先生在《金瓶梅》中描绘到:“这西门庆一双眼不转睛,只看着那妇人。那婆娘也把眼来偷睃西门庆,又低着头做生活。不多时,王婆买了见成肥鹅烧鸭、熟肉鲜鲊、细巧果子,归来尽把盘碟盛了,摆在房里桌子……”其中的“熟肉鲜鲊”就是“旋鲊”。到了清代,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旋鲊”文字已经消失,最典型的在刘老老二进荣国府参加的那次宴会上,有一道菜被凤丫头讲得头头是道,这道菜便是茄鲞(实为茄鲞鲊)。第四十一回中“凤姐笑道:‘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鸡胸脯肉)一拌,就是了。’”通篇无鲊字,这就说明,清代鲊字的运用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酱”。
我们现在超市货架上的牛肉酱、猪肉酱、海鲜酱,就是祖先从醢——鲊、旋鲊——酱转变而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且看时下赣菜的凉菜制作,基本保留了我国唐代“旋鲊”的制作方式。大凡荤素制品,大多先煮或卤,待用时再切之拌之。不论大街小巷的熟菜商贩和大众化的汉丽轩、星牛岛烤肉超市的绝大部分凉菜,都是以“旋鲊”的方式制作完成。赣菜的“旋鲊”,有别于我国八大菜系的凉菜制作,是独家传承了多年的食文化产物。
由此可见,南昌地区的凉菜制作是我国“旋鲊”食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