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出嫁的女儿要在中秋给妈妈送鞋。九江人要全家团圆做糍粑。而在婺源,则要摆龙灯,龙灯越长越兴旺。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古老的风俗也许很快将不复存在。这些古朴的中秋风俗你见过吗?听说吗?
南昌:吃柚子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这其中,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
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意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在南昌的方言里面,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瓷都景德镇:行帮规矩要加餐
相传,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应猪肉4斤和鲜蛋、黄花、木耳、粉丝、咸鱼、芋头、青菜、豆腐泡十样菜肴,另加40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陈海澄说:“加餐的规格叫十碗菜,晚上赏月的茶点里要有花生、瓜子和梨,这些都是行帮定下的规矩,不能破坏。”
宜春:香烟袅袅跳傩舞
宜春傩舞,始于元末明初,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习俗盛行,古朴祥和,堪称“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宜春傩舞祭月源远流长,每逢中秋佳节,宜春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月活动,场面恢宏,香烟袅袅,爆竹声声。
鹰潭资溪:畲族乡亲唱山歌
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上前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即独唱、对歌、齐唱。在这种喜庆的气氛里,一般对唱比较多,较流行的歌有《嫁女歌》、《人生相好歌》、《十二生肖歌》、《劝郎歌》等。唱畲歌已经成为了该村畲民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娱乐生活。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九江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荞麦粑、豆渣粑、芥菜粑、粟米粑等二三十个品种。粑的形状有圆球形、扁鼓形、圆饼形、方块形、长方形、荷叶形等。粑食的颜色有的为原料本色,部分是经蒸煮加温后的自然变色形成的。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唯有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
上饶:菩萨出门游神行香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赣州寻乌:“抬故事”喜庆丰收
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据介绍,“抬故事”是古代人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借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赣州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八月十五这晚,赣州宁都南云村的卢氏七房各出7名壮汉,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八九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9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婺源:摆龙灯,龙灯越长越兴旺
“摆龙灯”也叫“迎龙灯”,就是当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
转载时请尊重版权,注明出处。地宝网保留所发布内容所有法律权益。
白癜风怎么治疗比较好白癜风怎么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