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看过的历史课本南昌起义插图,

有一种历史,用鲜血写就,几多慷慨,几多悲壮;

有一种胜利,用生命铸成,几多豪迈,几多辉煌。

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登上历史舞台。

而这一瞬间,也被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黎冰鸿先生

留在了我们每个人都读过的历史课本中。

事实上,

黎冰鸿先生生前曾三绘《南昌起义》,

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时间跨度从年直到年。

每个版本有相同之处

可是,每个版本也各有不同

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

小编来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下

几幅《南昌起义》画作的细节。

黎冰鸿先生

在年为国家博物馆

创作了第一张《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油画×cm黎冰鸿年

国家博物馆藏

黎冰鸿先生通过画面的冷色调,人物的表情,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起义开始前紧张肃穆的气氛。还对夜里的天空、色彩、光影进行写生,起义地点的建筑结构,环境透视也表现得非常准确。然后在光源上他选择不是戏剧性的光源,而是相对较弱的现场光。

其中有三个细节处理

是比较具有真实性的

1

贺龙位置的处理

在南昌起义的时候贺龙还不是一位共产党员,他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长,但是他在南昌起义中担任军事总指挥。黎冰鸿先生将周恩来的位置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强调了党的领导的地位,但是同时把贺龙放在画面的第二重要位置,同时也对历史史实的尊重。

2

周恩来的手势的处理

周恩来右手手掌的手势有鼓动的意思,也有一种要去起义之前布置战略战术的意味。

3

地面上散放的被撕碎的文件

这些其实是起义之前撕碎的机密文件。这个是符合历史史实的记载的,同时这些文件的处理在艺术上能营造出破釜沉舟的气势。

年为国家博物馆创作的这张画

与年创作《南昌起义》

在构图和人物处理上基本一致

我们就不对比啦

南昌起义油画×cm黎冰鸿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年为国家博物馆创作的《南昌起义》

年《南昌起义》(画稿)

比较比较

与年《南昌起义》(画稿)对比

第一张作品

表现的是起义胜利之前的场面

南昌起义油画×cm黎冰鸿年

国家博物馆藏

而第二张

表现的则是起义胜利军队归来的场面

南昌起义(画稿)油画77×.5cm黎冰鸿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为什么这么说?

1

整体色调

从画面的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到第二张画整体的色调偏暖。这已经不在是夜里冷寂的氛围,也不再是战斗之前的紧张的气氛了,并且人物的脸上都洋溢着这种笑容。

2

天边的云彩

据历史的记载,南昌起义是在凌晨两点钟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战斗获得胜利,即早晨六七点钟。

在第一张的画面中贺龙左手边的这个战士衣冠整齐的,第二张中这个战士已经负伤了。

3

红旗的处理

第一张中没有飘扬开,一方面是因为起义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不太适合张扬,第二张中张扬的红旗已经非常明确了起义的胜利。

第二张强调的思想

与第一张也有所不同

1

新增了一位工人纠察队员,一位农民赤卫军

无论是南昌起义这一晚还是之前的战斗中,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军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处理突出了工人阶级、工农阶级在起义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将时间范围扩大,将事件综合化,也将随着历史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定型和新的认识反映到创作中去。

2

对领导人关系的处理

前面已经讲过对贺龙位置的处理了,第二张中贺龙已经到了朱德的后面,已经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3

农民赤卫军背的大刀

这个大刀非常抢眼,可能借这个大刀提示大家在战场上赤卫军是赤身肉搏,强调了战斗的艰苦。

除了第一张与画稿的对比外

画稿与年创作的

《八一起义》之间也有

密切的关系

八一起义(欢呼胜利)油画×cm黎冰鸿年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八一起义》这幅画创作于年,这个画面中有一个女性形象的出现。这跟社会主义建设中女性发挥的作用和建国之后女性在中国美术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意把女性人物的形象加上。

在领导人物的视线刻画上,之前的两张领导人物都是跟下面的群众有一些对视的关系,但是在这年创作的《八一起义》中视线转向正面,直接面对观众,塑造了一个更为正面纪念碑式的形象。

看完这些

不知道你有木有

对这几张画有更深的了解呢

反正小编是受教了

来源|莞城美术馆

编辑|廖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changshizx.com/ncszy/16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