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方言】完美无缺 =“冒有 对于某个人道德的完美无瑕、或是某件事的完美无缺、或是某个计划的无可指责、或是某件物品的无可挑剔,南昌人常常会说一句地地道道的南昌话:“冒有改”,或者“冒得改”。绿皮“冒有改”南昌人都知道,“冒有改”“冒得改”是极高的评价,和“绝对到位”“尽善尽美”“圆满周全”“没有话说”等等的意思大致相当。然而,究竟是什么“冒有改”、什么“冒得改”?究其根源,原本和裁缝衣服有关。现在的年轻人或许连“裁缝”这个词都不理解了,或许甚至连“裁缝”这个词都没有听过。现在,到处都是卖服装的商店,每个人身上穿的所有衣服都是从服装商店买来的。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普通百姓所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裁缝或母亲、老婆做的。那时候,裁缝有两种;一种是开店铺的裁缝,他们在小街小巷开了一间小小的铺面,专门接受上门的业务。这种裁缝的手艺比较好,但是加工费比较贵。到裁缝铺做衣服的,大多是有钱人。普通老百姓不愿去裁缝铺做衣服,还有一个原因:怕裁缝落布。坊间盛传一句民谣,“裁缝不落布,三天一条裤。”那个年头,买布需要布票,每人每年的计划只有几尺。还有一种是上门裁缝,他们自带缝纫机应邀上门,连续工作几天,常常吃住都在主人家里。双方谈妥一共做多少件衣服,总共多少加工费。人们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因为相当于“批发加工”,工钱比较便宜,而且可以保证裁缝不会落布。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富裕,缝纫机也渐渐普及。那时候,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于是,作新娘的、作母亲的都自己在家做全家老小的衣服。我家兄妹4人,从小到大、从内到外的衣服都是母亲一手做的,直到参加了工作,自己挣了工资才开始到裁缝店做衣服,到商店买衣服了。量体裁衣是很难的,要使衣服达到合身体贴非常非常不容易。老百姓把具有高超技艺的裁缝师傅叫作“金剪刀”,但是异常难得,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整个南昌城也只有几把“金剪刀”。因此,一般的裁缝和更普通的家庭主妇,裁剪缝制的衣服基本上没有不修改的。虽然衣服是缝制好了,但是不一定合适,穿在身上试一试就成了必定的程序。或长或短、或肥或瘦、或衣领没上正、或衣袖没上好、总之,做衣服几乎没有不作修改的,改个三四次才勉强合身的事,是家常便饭。甚至越改越小、越改越短,把冬服改成夏装、把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的童装的事,都是司空见惯。于是乎,对于刚缝制好的衣服,如果穿上一试就合身体贴、恰到好处,人们就会惊呼:“冒有(南昌方言:不需要)改!”“冒得改!”于是乎,“冒有改”“冒得改”,渐渐地变成了南昌人所表示的赞叹之辞。作者介绍
黎传绪男年12月31日出生汉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师、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小组成员、南昌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0年来致力于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我省及全国语言文字界颇具影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回看前一天《每日新闻》,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