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绽放,豫章后街的“蛤蟆街夜市”餐饮店、小吃摊座无虚席、人声鼎沸,不少特色店前排起了长队,各类美食香味扑鼻而来。曾经,豫章后街因常有商贩售卖蛤蟆,所以又名“蛤蟆街”。如今,“蛤蟆街夜市”已蜕变成南昌“网红美食”一条街。
市场消费持续回暖,城市烟火气升腾。今年以来,南昌市通过统筹规划疏导点、城市管理进社区等方式,畅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
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有效破解“流动摊”管理难题,又守住城市“烟火气”,南昌在原有夜市疏导点基础上,本着合理选址、便民服务的原则,结合实际变“堵”为“疏”,建立摊点疏导点15分钟便民生活圈,由各乡镇街道城管执法队伍根据社区、街道、大型购物广场、农贸市场分布实际情况,在小区附近建立摊点疏导点。同时,疏导点以“微就业”促群众增收为出发点,有效满足了流动摊贩经营需求,同时也带动了辖区商业氛围,达到了便民、惠民和利民的目的。
记者在东湖区戴家巷看到,新增设的疏导点为仿古设计,总面积约平方米,已经入驻摊贩10家,有修补、剃头、配锁、修电动车、小家电等服务业,且摊位不设置使用年限,全部免费提供给就业困难和家庭生活困难群众使用。
置身于熙攘的人群中,最纯粹的“市井烟火”总能让人产生共情。修鞋摊主熊师傅感慨地说:“以前做生意总是找个街头路边,不合规也不安全。如今有了固定摊位,可以安心经营,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罗建华表示,全市各县区均结合社区、学校周边商业经营分布实际,增加小吃、百货类配比,从业者大多以街办、社区居民具有相关技能和就业需求人员为主,通过规范经营时间、范围、环境保洁要求等,确保市场有序、经营文明、摊撤场清。
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街道社区便民疏导点80余个。儿时记忆的麦芽糖、糖画、烤红薯等传统小吃又回到了市井街头,“小修小补”再也不用去找专卖店,形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近年来,南昌市城管执法部门持续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举措,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品质,在与市民携手“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元参与城市治理“自从有了‘南昌掌上城管’App,我们可以随时举报环境问题,还有积分奖励。现在,我们这样的开放式小区楼道里的垃圾广告基本绝迹,小区环境大为改善。”家住西湖区里洲小区的熊先生说。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镇居民生活的体验和质量。为更好地服务市民群众,南昌市城管执法部门通过线上“南昌掌上城管”App加线下“城管进社区”活动链接各方资源,强化联动机制,由“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随手拍”“就近办”与社区居民一道参与到社区治理,及时解决群众困难,走出了一条服务群众解民忧、纾民困的新路。
私搭乱建、非机动车乱停放、侵占公共绿地、垃圾广告涂满墙面……这些生活琐事都是社区治理难题。如今,南昌市民不仅可以使用“南昌掌上城管”App和拨打“”热线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到“家门口”的社区城管工作站直接进行咨询反映。以红谷滩区联泰梧桐庄园城管社区工作站为例,该社区配备2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城管工作人员,建立了全覆盖巡查、协调议事、联动联勤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和服务承诺;驻社区城管人员积极会同社区、物业,受理市民群众诉求,服务更加精准,及时查处制止违法违章,帮扶困难群众,释疑群众困惑和咨询,提供普法宣传,直面难点诉求,及时作出处置,避免积小成大、积微成著。
“通过城管进社区和社区城管工作站的设立,城管执法队员与社区对接互动,与群众面对面处理城市管理问题,让执法工作延伸,拓宽了一线城管服务深度。”南昌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赖青表示。
目前,南昌市建成区内共有社区个,已开展“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工作的社区有个,其中线上个、线下个,入驻社区的城管执法人员人。一方面,城管执法人员进入社区物业群、业主群,可以通过线上咨询,还可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面对面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楼道内设立城管执法信息公示,不仅有城管执法人员信息和联系电话,还将招租、急开锁、管道疏通、水、电、气等常用电话信息形成公益广告展示在宣传栏,堵住垃圾广告源头。
“城管进社区是将城市管理植根于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使城管执法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打通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罗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