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唐诗回唐朝之王勃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〇、序

前段时间,在听到一位大师谈到自己对古今圣贤的见解——如果可以穿越历史,最希望与谁对话?面对这样一个穿越脑洞的问题,自己从未想过。直到近期,在看书读诗的过程里,忽然闪出一个声音——如果梦回唐朝,你愿意与谁对话?我想我希望自己和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开展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随手的笔记本上写下一个题目——顺着唐诗回唐朝。

一、学霸王勃

谈到唐朝唐诗,我们经常绕不开的是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王杨一组,卢骆一组,前者比后者平均小十几岁。

王勃,字子安,生于年,死于年。王勃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爷爷叫王通,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爷爷还要个兄弟叫王绩,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勃去世时只有27岁,在唐诗的大繁荣年代,27岁的青年王勃能作为四杰之首,也彰显出自己高超的诗文水平。所以“顺着唐诗回唐朝”的第一个诗人,我们先从这位王勃说起。

看看王勃的童年,妥妥一个学霸和天才的合体。自幼聪慧好学的王勃,六岁就会写文章,文字流畅、用词恰当;到了九岁时,他就写了十卷长文章,取名《汉书指瑕》给唐代大儒颜师古作的《汉书注》挑毛病,一时震惊海内。颜师古作的《汉书注》是大家公认的最权威的注本,直到今天,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仍用他的注。放到现在,相当于一个九岁孩子,给清华大学教授写的论文挑毛病,你说牛不牛?

年,唐高宗麟德元年。十四岁的王勃向当时的右相刘祥道发了封简历,并附上一篇申论,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向丞相阐述自己的政见。相当于现在一个初中生,给国家总理写了一封信,告诉总理国际政治应该怎么处理。感觉牛的无法形容了?

一年后年,皇帝建了一座宫殿叫乾元殿,15岁的王勃通过京官向皇帝献《乾元殿颂》,再次表示自己想入朝做官的愿望。文章洋洋洒洒四千余字,辞藻华美,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想想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才要求写字,王勃不知道甩高中生几条街。

皇帝唐高宗看完后龙颜大悦,一打听,作者是未及弱冠的十六岁少年王勃,不由大为惊叹:“奇才!大唐奇才!”文章得到最高领导的肯定,王勃声名大振。

年,16岁的王勃王勃应制科中选及第,被授“朝散郎”之职。这是七品的官员。唐朝士子考中进士以后通常要从末等的“九品芝麻”官做起。可见王勃的“牛”是靠真才实学拼出来的。

二、陪读沛王,檄文被逐

得到皇帝的肯定,自然厚爱一层。皇帝在给皇子沛王选陪读生时首选王勃。王勃去沛王王府里陪读做事,相当于高级伴读书童。未冠而仕,青云直上,年仅17岁的王勃成了满朝文武中最年轻的一位。彼时的王勃少年得志,未来一片光明。可谁都没想到,一出道就红了的王勃转眼就要栽跟头了。

当时,唐朝人喜欢玩一样东西——斗鸡,沛王也玩斗鸡,常和一位叫做英王的兄弟一块玩。王勃可能是为了让老板沛王开心,于是就凑热闹,提笔助兴,写了篇文章《檄英王鸡》起哄:两个王之间的公鸡要决斗了,英王啊,你的公鸡可要小心了,我们要打败你。

《檄英王鸡文》语句工整对仗、遣词优美、辞藻华丽,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虽是一篇戏作,但却是后世公认的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佳作。文章一经问世很快就在圈子里流传开来,短短几天内城里便人手一份,传着传着,其中的一份就被传到了皇帝陛下的案头。

本来是开玩笑的文章,皇帝老爸一看就扎心,很生气:一个陪皇子读书的,不好好的陪读。二王斗鸡,你写文章瞎起哄。于是皇帝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不用陪读了,滚蛋回家去吧!王勃好不容易靠才气赚来的仕途就这么被自己给断了。

三、少年得志送友人

王勃在沛王府时少年得志、挥斥方遒,是他一生最好的时刻。期间一位姓杜的朋友离开长安去蜀州上任,王勃写了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古时候,人们没有现代的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离别总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主题,离别的诗句爷总是让人黯然神伤。王勃彼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这首送别诗也一反常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一句“城阙辅三秦”中,“阙”是宫阙,是指整个首都那些巍峨壮丽的宫殿;“辅”本意是辅佐,在这里是环卫、拱卫的意思;“三秦”指关中平原。关中本来就是秦国的地盘,所以山称之为秦岭,原称之为秦川。后来秦国变成秦朝,关中仍然属于秦地。再后来,秦末大乱,项羽入关,把关中地区包括陕北一分为三,分给了秦朝的三个投降将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从此之后,关中又称三秦之地。作者以秦川的三个地方,来泛指整个秦川大地。

“城阙辅三秦”,这句是倒装句,应该是“三秦辅城阙”,就是整个八百里秦川环卫着巍峨的首都。这一句交代二人的相送之地。

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五津”当时是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这句也是倒装句应该是“望五津风烟”。这一句点明杜少府将到之处。蜀州在今天的四川崇州市,那蜀州为什么称为五津?所谓五津,是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所以诗人用五津来泛指蜀地。

唐朝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建立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辽阔又平坦。“城阙辅三秦”,他说辽阔的关中平原啊,你环绕着我们巍峨壮丽的首都。“风烟望五津”,接着又说远远地眺望蜀州,眼中是一片烟水葱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老兄,你干吗要愁眉苦脸呢?我们大唐帝国的江山处处都是一样美好,首都固然巍峨壮丽,四川也是烟水葱茏,大唐帝国处处都一样迷人。你从京城调到蜀州,不过是从一个美好的地方到另一个美好的地方,哪值得像你这样凄凄惨惨的呢?作者开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劝慰朋友的方法都一样。我们拿考试举个例子:即使现代我们也是如此安慰朋友。

假如你和你最好的同学期末考核后放学一起走,你问他:哎,**你语文考了多少?

同学伤心的说:不好,59分,不及格。

你说:不错啦,这次题难我也才考65,我们班第一名这次都没考及格才考58,你比他还高1分。

你看,你这样说你好同学是不是就没那么伤心了。

那如果换个方式B:

你问他:哎,**你语文考了多少?

同学说:不好,59分,不及格。

你说:不错了,这次题难我都错了2道题,才考了95。你不用伤心我考那次你才考50分,这次都进步9分啦。如果选择B我猜同学会狠狠的揍你。所以第一二句,这是从祖国大好河山处处美丽的角度来劝慰朋友。

第三四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那颔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宦游人”就是在外面当官的人。王勃是王通的孙子,他们是山西人。山西人王勃来到首都京城当官,他自己是宦游人。从京城到蜀州去当官,杜少府也是宦游人。“同是宦游人”,意味着我们两个人早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认了飘蓬随风的宿命。所以王勃劝杜少府说:“老兄,你干吗愁眉苦脸呢?要说是宦游人,我跟你一样都是宦游人。你从首都到蜀州,我从山西来到京城,我们都是宦游人。男儿志在四方,老死家乡又算什么幸福呢?我都不忧愁,你忧愁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第三四句颔联王勃是从事业和功名的角度来劝慰朋友。

我们再看看五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劝呢?从个人友情的角度来劝杜少府。他说:兄弟,你别愁眉苦脸,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咱们既然是知己,那么,还怕什么天遥路远,万里间关呢?只要我跟你两个人志向相同,我们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邻居一样心心相印。我们还是好知己,还是铁哥们儿。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说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两句显然是从曹植那儿化出,但它提炼得更为精美醒豁。它一出来,诗的境界一下子就开阔了,情调也从黯然转向雄壮。

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歧路”就是岔路口;“儿女”即指儿子也含女儿,此处的意思是说,别像女儿一样。他说:“老弟,你千万别在岔路口哭哭啼啼的,像个小姑娘似的,一定不要哭。”这两句是王勃勉励友人,“无为在歧路”,我们一定要表现得像男子汉,而不能“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第一联,从大唐帝国的江山处处都一样美好,来劝慰杜少府到蜀州去赴任,这不仅没有什么可悲凉的,反而是人生难得的机会;第二联,从事业和功名的角度来鼓励他,男儿应该志在四方;第三联,从个人友情的角度,说离开了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心心相印,只要我们志向相投,即便我们远在天涯海角,仍然还是好兄弟,还是铁哥们儿;尾联,是直抒胸臆,是郑重叮咛,一定要高昂,一定要乐观。

王勃的这首诗,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观念,他之前的诗人写的送别诗都写得痛苦、凄楚,写得哭哭啼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送别诗中是一首别调,改变了传统的送别诗中的哭哭啼啼,化消极感伤为豪迈旷达,表现了初唐一代诗人积极进取、开阔坦荡的胸襟。本诗也成为送别诗的典范。

四、巴蜀游历,悲剧人生

王勃就这样被赶出了王府,失业了,本来很好的前途忽然之间一场空。那一年他很可能还不到二十岁。首都长安待不下去了,之后去哪里呢?王勃背上了他的行囊,离开首都,去了蜀地——今天的四川一带。在那里游山玩水,待了几年。

王勃有一组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旅居四川期间所作,诗中凄凉寂寞、孤苦感伤的情怀,正是王勃当时灰暗心境的体现。

《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我们经常说:人背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人走了背运,会接二连三。很快他又做了人生的第二件傻事。

咸亨三年(年),王勃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他藏匿了起来,后来怕走漏风声,居然又将曹达灭口。事发后,王勃被关进大牢,差点丢掉小命,后来才很幸运地遇赦给放了出来。这次大祸,不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终结,甚至还连累了他的父亲,其父王福畤(zhi)被降职,由雍州司功参军贬到千里之外的交趾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今越南河内)

五、写滕王阁序,迎高光时刻

虽然王勃日子不太顺,但是他写诗、写文章的本事还在。终于,王勃短暂的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幕发生了。上元二年(年)王勃决定去交趾探望父亲。他由洛阳出发,沿大运河南下,在九九重阳之日,到达了江西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

南昌赣江边上有一座由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楼阁,后人称之为滕王阁。到唐高宗时,楼台已经朽败不堪。当时在此任职的都督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阎都督请来了当地的名流,在重阳日那天会聚一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照例是要写文章来纪念此事的。阎伯屿举办这次宴会,除了庆贺滕王阁重修成功,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向宾客夸耀他女婿吴子章的才学。因此,在宴会之前,阎伯屿嘱咐他女婿事先做好并背熟一篇序文,打算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来给宾客看。

宾客坐定之后,阎都督命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宾客为这次盛会作序。当侍者将纸笔奉到宾客面前请他们作序时,宾客都假意推辞,因为他们都知道阎都督的用意,不想和这个女婿抢风头。吴子章一看别人都不写,得意洋洋,正准备把长袍中写好的作文掏出来当场朗读。但是,二十多岁的外来人王勃显然没有明白这个潜规则,当纸笔传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推辞,毫不客气地接了过来。(咱们现在经常说的是砸场子的来了)满座皆惊,阎都督更是怒形于色,拂袖离席而去。

王勃似乎什么都不知道,提笔便写。阎都督在帐中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叫下人去看王勃写了什么,随时向自己汇报。一开始,下人回报:他落笔先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冷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过一会儿,下人又来报:他现在写的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收起了轻蔑的笑容,沉吟不语;

许久,下人又来报:现在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是指天边残余的晚霞,孤鹜是指孤飞的鸟。“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一句的意思是:黄昏中彩霞一片,几只鸟儿飞过,画面绚丽又苍凉,我们的心好像都跟着飞了出去。“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指大江里的水和天空连接在一起,水天一色,一望无际。王勃这一句,描写的是夕阳下滕王阁的景色,属于神来之笔,美不胜收。阎都督听后大惊,说:此真天才也!于是从帐中出来,宾主尽欢。而王勃在这一天写的这篇文章,就是不朽的名篇《滕王阁序》。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中,我们今天还在大量使用的成语、名句和典故都出于此,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钟鸣鼎食、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水天一色、萍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命运多舛、老当益壮等等,可谓字字珠玑。

王勃走下滕王阁,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离开南昌,继续踏上探望父亲的旅程。

六、人生花絮

在《滕王阁序》序文之后,是一首《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众人在赞叹之余,很快就有人发现,诗的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王勃给在场的大家出了一道填空题?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水自流,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独自流,众说纷纭。

问王勃,王勃笑而不语。阎都督一看,立刻就明白了,赶紧让人取来纹银千两奉上。王勃一面收钱一面说:都督大人您太客气了。空一个字没别的意思,空者,空也,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一语点破,众人齐声称妙。此后,江湖上人们传言——王勃稿费惊人,一字千金。

很快,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江南传遍了全国。仪凤元年(年)冬,皇宫内的唐高宗手捧文章连看了好几遍,忍不住赞叹:真乃罕世之才!当年因为一篇斗鸡文把他赶出京城,确实责罚太重了。忙传旨召王勃回京见驾。太监吞吞吐吐地说:启禀陛下,这个王勃,恐怕,是来不了了。

唐高宗问:为啥?

太监说:因为,王勃已经死了。

那一年,王勃离开滕王阁,继续南下,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了交趾。父子相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已经淡泊功名的王勃有心留在父亲身边尽孝,父亲却催促王勃赶紧回长安。在父亲的再三催促下,王勃在交趾逗留了一段时间后乘船返回。不料,途中遭遇海上风暴,王勃失足落水葬身大海,死时年仅二十七岁,墓地现存越南北部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changshizx.com/ncsms/18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